一顶迷彩帽,一副墨镜,一条军装裤,一脸正气,整个人干净利索,这便是对徐晓光的第一印象。即使经历了那么多惊心动魄的传奇事迹,岁月也依然没在他的身上留下苍老的痕迹,他依然精神的如一匹狼,满带英气与胆量。不,他就是一匹狼,一匹穿越在雪域高原、丛林深处和灵魂深处的苍狼。
徐晓光,笔名苍狼。当过兵,退伍后从警,历任刑警、教官、特警队长,后做企业高管、职业探险作家、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奇异珍稀动物考察专业委员会委员、神农架科考队队员、中国航空运动协会会员(滑翔伞飞行员)。
如你所见,徐晓光的身上被贴了很多的身份标签,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探险家。
年,组织“三峡问候珠峰”摩托车环保万里行活动,骑摩托车穿越滇藏、青藏高原;
年至今,参加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为中国找水》新疆、西北水资源独立考察活动;
10余年间徒步穿越,考察大巴山、神农架,多次随三江源科考队抵达三江源、可可西里、格拉丹东、昆仑山、阿尔金山等地参与漂流探险科学考察活动;
参加过汉江源头寻源定位,十余年来驾车考察穿越江源荒漠无人区约20余万公里;
作为神农架珍稀动物科学考察队队员在山林追踪考察近20年至今;
年10月20日被国际市民体育联盟IVV及CVA徒步中心评选为中国十大徒步人物;
……
寻梦三江源
“大漠三江首,冰山壮士门。清操凝作雪,日夜总销魂。”这是临行前《中国环境报》新闻中心丁品写给徐晓光的送行诗。写好遗书,带着简陋的装备,徐晓光和科考队的同伴们出发了。朝着三江源前进,考察长江源区,目的是为国家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提供决策依据。也有人质疑民间科考,其实民间科考说白了,就是拿自己的钱去办国家的事。这是他们的理念和动机。
当曲河、沱沱河、楚玛尔河被称为长江三源。当曲河是长江源区水量和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科学界曾提出应作为长江的正源。但当时没有科考队进入源区进行详细的考察,所以一直处于争议之中。当曲河源区是由一系列小湖泊和泉水眼组成的沼泽湿地,远处为唐古拉山脉东段,由此构成了当曲源区的水源地。
在这里,“早穿棉袄午穿纱”似乎变得小儿科。每天下午五点左右,七八级的大风便如约而至,甚至更大。中午,气温保持在40度左右。晚上,冰霜来袭。极度炎热与极度寒冷会让你瞬间体会到什么是“冰火两重天”。
沼泽地里,前半夜,满天繁星,星星与大地齐平;后半夜,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徐晓光一行人只得躲进汽车,睁眼到天亮。严重的高原反应让曾穿越过雅鲁藏布江的同伴杨勇呼吸急促、浑身剧烈震颤,好在底子好,没有留在当曲河的沼泽地……一场雨之后倒下了一位壮汉,徐晓光与队友的科考之路突然变得困难重重,而这——仅仅是开始。
做饭,一件看似平常的事,在当曲源区却是异常艰难。汽油炉呼呼作响,饭却依然是生的。夹生的晚饭下肚,一行人皆是腹响如鼓,也只能哑然失笑。烧一壶水需要两小时,燃料也严重不足,除了做饭还要发电,如果燃料不能得到及时的补给,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背包旅行,而是一次,不,很多次生命的探险之旅。
沼泽地水浅且水系复杂,漂流船平均十分钟搁浅一次,随之而来的是不停地抬船。十公里之内,抬船几十次。当时的气温超过四十度,而脚下的冰川融水却依然冰凉刺骨。接着,太阳无情的暴晒让一行人身体极度缺氧,承受着超过内地一倍以上的身体负荷。
那一年(年),在格拉丹东冰川地段,徐晓光说,高原反应时刻都会发生,因为那里的氧气不足平原地区的50%。严重的情况下,穿只鞋子都要花上十多分钟,相机也举不起来,手上一点力气都没有,所有的动作都像慢镜头一样。一次,一个同伴发生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好像真的挺不过去了。徐晓光安慰道,人活百岁也得一死,能够死在这里,离天堂最近,又不给后人添麻烦,真是一种幸运!
在荒原的一些地方,没有参照物,GPS和指南针也无能为力,寻找目的地,靠的是经验和本能,就这样,也有走几天错路又转回来的。
那年雨季在当曲湿地,在沼泽地车陷七八天,一个年轻的队员问徐晓光,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能走出去,徐晓光回答他说,今天你活下来本身就是幸运的,明天起来还活着OK你就赚了,再考虑明天去哪儿干什么!每一天都是赚来的。
徐晓光说,虽然他的队友都是身经百战的老高原探险家,但谁也预测不到所有的问题,探险家除了具备野外生存的技能外,更多的是比一般人更珍惜生命、更谨慎。“虽然看淡生死,但徐晓光每一次科考的准备都是异常严谨和专业。
13天的时间里,一共漂流了多公里,拍摄了大量的地质、河流变迁的情况,还有不少鲜为人知的地质奇观,如冷温泉、泉华台等。不知是怎样的坚定才能让一群人能够舍生忘死进入无人区为我国未曾涉足的领域进行探险考察。国人的探险意识第一次被唤醒应该是在年,那是一位叫尧茂书的英雄所开启的探险时代。这位凭一腔热血就可以将生命置之度外的长漂先驱,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唤醒了中国人的探险意识。
徐晓光认为,面对大自然,我们的态度必须是尊重和敬畏的,而非挑战,更非征服,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共生的关系。长江漂流的过程是壮美的,结果是引人深思的。探求未知领域以及挑战人类极限的精神始终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伟大精神,尤其是当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更需要这样的精神。
年轻时候的徐晓光是名警察,也是皮手套的忠实粉丝,不管什么时候都爱戴着黑皮手套,“我那时候很讲究、很贵族气”。然而当遇上自己喜欢的探险后,讲究似乎变得无足轻重了。
或许只有见过徐晓光才知道什么叫铁骨铮铮,这是用任何言语都描述不出来的。然而,这位硬汉的传奇人生远远不止这些,探险家只是他精彩人生的其中一段旅程。
影视剧中的另一个自己
15岁参军,爱打抱不平,有悬壶济世的理想,喜欢钻研军事技术;20多岁转业后进入警界,开始铁路警察生涯,干过乘警、刑警、特警、教官等;八十年代初期,第一个在人民公安报上撰文呼吁建立中国的巡警体制;九十年代初期亲自写剧本,并拍了我国第一部反映铁路警察的电视剧《铁道刑警》;著有《苍狼之旅》、《大江寻源——三江源生死之旅》、《水问——中国西部江河巡礼》、《大脚印》等书;参与影视剧拍摄有《铁道刑警》(编剧)、《桃色将军》、《东方战场》、《大脚印》、《三峡人家》、《屈景昭》、《黎明将至》、《军人使命》、《观音阁》、《决策之时》等。
很显然,这是一匹内心充满激情与挑战的狼,他不仅要挑战雪域高原,还要探索人类灵魂深处。
徐晓光说,80年代初期,他在当铁路警察的时候萌生了一个念头,因为铁路警察当时有十几万人,只是在50年代拍过一部电影叫《铁道卫士》,他说要弄一部电视剧出来,有同事摸摸他的头说他是”发烧烧糊涂了”。接下来徐晓光真开始下力,那个时候书店里没有什么参考书卖,为了学习剧本写作,他就自己到电影院去看电影,那个时候电影院也没有什么电影看,就那么几部老电影,他就一次次地看,回来就默写电影的结构、台词、场景、人物关系、做成笔记再细细揣摩分析,思考着别人为什么要这么写?他默写电影的笔记本后来有一大摞。
也许是天道酬勤,正当他的电视剧本《铁道刑警》脱稿之际,机缘巧合,他遇到了电影制片人卢正宜先生,在他的策划运作下,当时中国第一部反映铁路警察生活的电视剧《铁道刑警》便诞生了。当时的编剧之一,便是如今享誉国内外的著名编导龚应恬,也就是电影《疯狂的石头》的总策划。而徐晓光在这部电视剧中不仅是编剧,更是本色出演,扮演一位铁路警察。就这样,晓光老师在影视剧行业找到了另一个自己。
徐晓光是一位涉猎很广的人,他说自己就像一块海绵,不断接触新的领域,认识具有更多专业知识的人,不管他们的年龄比自己小多少,他都把他们当做自己的老师,从他们那里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来充实自己。或许正是这种对未知领域的不断渴求与探索,造就了他之后精彩的人生。在徐晓光身上,你会知道什么叫能文能武,什么叫终身学习,什么叫铁汉柔肠。
读书写作是徐晓光的一大爱好,他总是说自己不是科班出身,只是小学“专科”而已,所以自己得不断学习。他戏谑的说自己较完整读过的“四大名著”是《烈火金刚》、《野火春风斗古城》、《红岩》、《青春之歌》。反复观看N年的电影是《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上甘岭》。
滑翔伞飞行曾经是他的一大爱好,因为蓝天上的自由翱翔对人类是个永恒的诱惑。年,即将要赴三江源考察出发前20天,徐晓光出了不大不小的事故,造成右胳膊骨折。按说“伤筋动骨一百天”但考察队的位置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不可能临时调整。在宜昌本地一个老中医的帮助下他打上夹板就上了高原,随后从长江源之一的当曲下水,在队友的配合下,一只胳膊划桨,在世界最高的大河上一口气漂流13天多公里。
当抵达目的地后遇到了美国漂流队,他们队员中有一个美国特种兵,听说他骨折了还坚持漂流下来,伸出大拇指说:你,真正的特种兵!在另外一次事故中,在空中遇到强气流,这一次让他脊椎再一次受伤,这次还打上了钢板,所以每次坐飞机都会遇到麻烦,安检必须脱去上衣,无奈之下他便将钢板取下,现在背上还留下一条长长的疤痕。为了自己的科考目标,他只有放弃这项自己喜爱的运动。
他的柜子里锁了满满一柜子的摄影摄像设备,还有众多的叫不出名字的户外装备,这些都是他外出考察的重要工具。徐晓光还有一台至宝,便是陪着他出生入死在荒无人烟的三江源,险些因为陷入冰河而报废的陆风越野车,他说“这车你给我多少钱都不会卖的”。
徐晓光除了爱看美国大片也很青睐韩国电影,尤其政治题材类的,比如《实尾岛》、《共同警备区》等。甚至16集电视剧《鬼怪》《太阳的后裔》他都看了。有共同的话题,他认为这是保持自己与年轻人沟通最好的方式。
对于政治这个严肃的话题,徐晓光说,“年轻人应该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