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方志学家林传甲
与吉林一师校长吴玉琛
林传甲(—),号奎腾,福建闽县(现福建省福州市)人,近代学者、教育家、地理学家、方志学家。少年时就读于西湖书院,年以后创办湖北时务学堂、衡州时务学堂、常宁时务学堂、辰州中学。光绪二十八年(年),回福建参加乡试考取第一。年出任京师大学堂文学教授,著有《中国文学史》,年,到广西任知县并前往日本考察。后到黑龙江办理全省教育。年任蒙古教育研究会会长。年秋,蒙古教育研究会会长林传甲在察哈尔收到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吴玉琛的信,邀请他游历吉林。林传甲回信称:“吉林必到,但不敢定期也。”没想到的是,一年后,他不但履言来到吉林,完成了《大中华吉林省地理志》,而且在吉林工作直到病故。林传甲少年时就读于西湖书院,他创办的湖北时务学堂是湖北省民立小学之始,在京师大学堂任文学教授期间所著的《中国文学史》,为中国较早的一部文学史著作。年,因病辞职,离开黑龙江,回到北京。 林传甲看到“日本调查吾国,所编支那省别地志乃次第出版”,认为这不仅是一种奇耻大辱,而且“益觉外人谋我之急”,深感不安。于是,他在中国地学会发起编修《大中华地理志》,并被推举为总纂。受任之后,他在“国内多故,人心靡宁”的困境中,仍“发愤遍游环宇,以作成全国省区志为己任”,下决心“周游各省,期以十年之内,编成各省区地理志出版。”林传甲在《大中华吉林省地理志》“出版之宣言”与“自序”中叙述自己五年间修志的详细经过:民国五年国庆日(即10月10日),中国地学会推为总纂,编《大中华易县地理志》,为本县小学用;民国六年国庆日,传甲到山东济南讲学,登泰山,谒孔林,游青岛,教育界同仁推举他借此机会调查山东职业教育情况。事后写成《青岛游记》,对青岛的工商业、渔业、牧业、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等作了详细的叙述。编《大中华山东省地理志》,为本省小学用;民国七年春季编《安徽志》,夏(七月七日)编印《浙江志》,秋季国庆日编印《江苏志》,皆三月成。
全国教育联合会在上海开会期间,与会人员一致称赞《大中华地理志》的陆续出版。吉林省教育会王伯康会长向林传甲发出邀请,请他赴吉林编纂《吉林志》。民国八年,《江西志》、《福建志》、《湖北志》、《京师志》、《京兆志》修成。民国九年,《山西志》、《直隶志》、《河南志》修成,大总统徐世昌亲自阅定,并题签奖勖备至。不久,林传甲北上至察哈尔,任蒙古教育研究会会长。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吴玉琛就是在这时,继王伯康会长之后再次发出游历吉林的邀请的。这一年,林传甲正专心于东三省志,每省一册。
年秋后,他大病初愈,元气大复。吉林省教育厅厅长周玉柄(字斗卿)委任他为吉林省视学一职,所以移家再出边塞。此前,“十年十月十日有《大中华吉林省地理志》出版之宣言,因是在京所编,多根据旧籍记载,来到吉林之后,始得官书文卷,知在京所据教育部教育公报皆前数年状况,其余更可推矣”。由此得出经验,“编某省志必到某省”。《大中华吉林省地理志》编成后,东三省盐运使、政坛名宿翟文选在序言称:“林子每至省,必读一省古今志乘。最要者为新刊之官书,近年公报,宋铁梅之《东省铁路成案要览》、齐文轩《吉林财政报告书》、实业厅《吉林矿林物记略》各官书。并采各县乡土志及调查报告。林子博观约取,见某县人必问某县事,当有以补前人之阙,而为后之治吉地理津梁也。”林传甲言“病躯虽弱,又借吉林人参为补品矣。不缓不急,日月为易,自信所至无不成,是在到处求学逢人善问而已。”其治学态度为后来者可取。吴玉琛,字献之,舒兰县白旗镇前江村人,曾任民国黑龙江省宝清县县长。年3月任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林传甲到吉林后,不仅与他多有来往,还与学校其他教员有文字之交。《大中华吉林省地理志》中这样记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省城东莱门外东局子内,前方言学堂旧址。附属第一、第二小学校,在东局子后院,文庙东。清光绪三十二年开办,每岁支出七万余元。所辖区域,分吉林、双阳、舒兰、额穆、桦甸、磐石七县,学生四百五十四人。特别训练,旧有褒奖状、思过录,有自省之精神。《大中华吉林省地理志》书前还有《吉林四道三十九县歌》,林传甲注释说:“此歌乃全书编成,始克撰著。昔游江浙,中等以上学生苦不能记全省县名,及编撰成歌,则山西国民学生无人不能记诵。”吴献之校长认为,“国民学校所必读也”。年1月,林传甲病逝于吉林教育官署。他的著作还有《福海归程记》、《湖南驿程记》、《满蒙回藏地名释义》、《黑龙江最新地图》、《辽金元三史蒙拾》、《筹笔轩读书日记》等。
本文作者王力,原载《北华大学校史文化撷英?足迹》历史传承卷
北华大学新媒体中心
编辑:袁博
责任编辑:王虹帅
投稿邮箱:bhu_weix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