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的历史金色的辉煌
文/赵家治
作者简介
赵家治,年生于辽源,吉林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特聘专家,国家民族画院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党的十五大代表、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委党校、吉林师范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客座教授。代表著作有《踏着改革的节拍耕耘》、《肝胆照千秋》、《〈论语〉的人生智慧》、《农民画在中国》、《画乡魂》、《情系中国琵琶之乡》、《文心化育》、《阅读?人生?社会》等,作品曾获长白山文艺奖、君子兰文艺奖等,主编有“全民阅读文学欣赏丛书”(35卷)。被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评为“中国乡土文化风采榜年度人物”。
桦甸农民画已经走过了40年的光辉历程。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指导下,形成了以骨干为核心的创作队伍,创作了一批批好的作品。桦甸农民画在传承中创新,在融合中升华,艺术日臻成熟,作品独具风格,亮丽唯美,充满生机活力,深受国内外观众喜欢。年桦甸市被文化部授予“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新世纪以来,又两度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金灿灿的农民画,已成为城市的亮丽名片,走出吉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桦甸市位于长白山脉,松花江上游,山川峻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厚重。早在16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寿山仙人洞就留下人类早期活动的文化遗存。距今多年前桦甸地域已进入新石器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桦甸为燕之北方,西荒山出土的青铜剑等多件文物,反映了与中原文化的密切关系。唐代渤海国受唐朝册封与管辖,桦甸苏密城为渤海长岭遗址,是粟未靺鞨人城市遗址和文化遗存。辽金时期,桦甸先后属于辽朝东京道和金朝咸州路。元代属辽阳省开元路,明代为奴尔干都司,是海西女真人发祥地之一。清末民初,韩边外雄距桦甸80年,被称为“关东金王”。厚重的历史文化,给桦甸人增加了智慧和创造力。
桦甸曾是东北抗联战斗的地方,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九ー八”事变之后,桦甸各族人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武装斗争。杨靖宇、周保中、王敬明、魏拯民等将领多次在桦甸谋划并坚持顽强抗战。夹皮沟密营,记载着魏拯民等抗日英烈的不屈不挠顽强斗争和爱国主义精神。解放战争时期,桦甸人民经受时局的考验,成为对国民党军队开展游击战的前沿阵地、吉林省解放战争的大后方。桦甸人民在革命战争中,听党的话跟党走,英勇战斗,团结奋进,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仅是桦甸的精神财富,也是农民画的丰富源泉和创作动力。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桦甸市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桦甸市两个文明建设双丰收,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文化激情。从上世纪70年代农民画兴起,现有创作队伍余人,先后有余件作品参加全国省市各级美术展览。余件作品获国家级奖项,其中有35件作品获全国一等奖(金奖)。件作品分别在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展出,件作品被国家美术馆等大型资深美术馆收藏,余件作品和18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专业报刊上。年桦甸市再度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跻身全国26个民间绘画艺术名乡之列。
桦甸农民画是以农民作者为主体,以“三农”为主要题材,描绘白山松水,歌颂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民族、民俗、原发、原创的展示东北风情的中国绘画。原发性、大众性、时代性是桦甸农民画的价值观,它承载着农民的美好梦想,寄托着农民的幸福希望,是农民美丽的精神家园。
来源:吉林日报桦甸新媒
编辑:中国青州农民画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