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桦甸招聘
桦甸旅游
桦甸房产
桦甸天气
桦甸新闻
桦甸特产

赵家治永恒的主题异样的风貌

永恒的主题 异样的风貌

赵家治

年9月,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再次承办了全国农民画创作展,并出版了《“壮丽70年·阔步新时代”全国农民画创作展入选作品集》。作品集收录作品幅,是从幅应征作品中择优选出,每一幅作品都以鲜明的时代主题,饱满的创作情感,精致的绘画技巧,获得专家和观众的广泛赞誉。我没有机会参加画展,但幸运的是万安县文化馆通过桦甸市的同志转来“入选作品集”,认真拜读,收获良多。本文仅就农民丰收主题与创作谈点儿体会。

一、选择农民丰收主题的动因

《入选作品集》中,以农民丰收为主题的作品约占总数的30%,其中有20篇标题都含有丰收的文字。为什么在全国农民画乡广泛应征的作品中,能有这么多以农民丰收为主题的画作,这一定是事出有因的,农民画作者酝酿主题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中国农耕文化传统绵延不断。中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农耕文明古老国家之一。早在年之前,中国人的祖先已从采集、狩猎经济,转向从事农业生产。公元前一世纪,中国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食货志》中,就指出“辟土殖谷曰农”的朴素农业概念。“以农立国”成为历朝历代之本。以黄河、长江流域的较早的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文明,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文明,最晚在西周已构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遗产也是闻名于世的。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人已知道农业增产之道要调节好“天”、“地”、“人”三者与农作物的关系(《吕氏春秋·审时篇》)。北魏时,贾思勰提出了“顺天时、量地利”因地因时因物制宜的原则(《齐民要术》)。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充分挖掘生产潜力,注意用地和养地结合,实行精耕细作,以使“地利常新”(《陈旉农书》)。中国农耕文化思想经验除散见各种古籍之外,专门古农书有数百种之多,其中北魏的《齐民要术》和明代的《农政全书》被誉为古代世界最完备的两部农业百科全书。民间的“农谚”简练生动,家喻户晓,种类繁多,广为流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二十四节气”,是黄河流域农事活动经验集成,几千年来成为中国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依据,至今仍在农业生产中起一定作用,成为中华农耕文化的华章。古语说,“民以食为天”,以粮食为核心的丰收,是天字号工程,是国家长治久安之基,人民安身立命之本。

五谷丰登是农耕民俗的千年祈盼。中国农耕文化受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影响,历史性的形成了北方麦黍文化、南方稻米文化,夺取农业丰收既要有提高耕作技术,也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努力,天帮忙,风调雨顺,才能五谷丰登。农民为实现丰收的终极目标,遵循阴历周期,遵照二十四节气周期,举办农事节会、农事活动,都紧紧围绕祈盼丰收这个主题。在北方许多地方志卷都有抗春旱、夏涝、秋早霜的记载,农村风行“祈雨”“祭龙王”“过雨节”等民俗活动的记载,历史告诉我们夺取粮食丰收实属不易。在民间文学中,有关种子来历的神话与传说,有关社稷神或五谷神的祭祀传统,有关莜麦、荞麦、谷子、糜子、高粱的传说,有关杂粮杂豆驱邪治病神秘功能等,都反映了民间对粮食的崇敬,也是农耕民俗文化对粮食的神圣崇拜。秋天五色大地,五花色的山峦,五谷丰登的田园,也给人们带来丰收的满足和无限的快乐。农民眼望火红的高粱、金光闪闪的麦浪、金黄色的稻田、亮黄黄的玉米、金灿灿的谷穗,雪白的羊群、银白色的渔船,丰收的景象、丰收的色彩、丰收的韵味,丰收的欢乐,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憧憬和遐想,也带来创作的涌动和激情。

农民丰收节产生新的驱动力。新中国的建立,为我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年完成土地改革,农民土地还家,解放了生产力。从建国起到年止的30年间,我国实行大规模的农业基本建设,兴修水利、推广农机、化肥、农药和优良品种,改革耕作制度,使农业的单产和总产都有很大提高。从年开始,逐步推广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党中央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推进乡镇企业发展,农村经济充满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五位一体”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决打嬴脱贫攻坚战,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国家取消农业税,发放种植补贴款等系列惠农政策,极大调动亿万农民积极性。美丽乡村建设,使广大农村欣欣向荣。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复,自年起,我国将每年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党和国家为亿万农民庆祝丰收,享受丰收的节日,也是展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全国人民共享的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本质是特定的文化节,它传承的是中华优秀的农耕文化,弘扬建国70年来农业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成就,展示了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创造力和精神面貌。农民丰收节是个宏大的主题,深挖农民丰收节的内涵,创新活动方式,结合农事活动,突出地域和民俗文化特点,以农民群众文化为主体,以农民丰收节为平台,让农村文化出新出彩,让乡土、乡音、乡韵、乡情成为联系城乡文化的纽带和桥梁。抓住农民丰收这个主题,农民画可以大显身手,大有作为。

二、描绘农民丰收图景的创造

农民画属于造型艺术,也可称为视角艺术。农民画艺术创造用形象引导人们走向美好的境界,它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意象,从而上升到意象形态,完成创造的方式。作者创作过程中,不是把耳闻目睹的自然直观绘画,而是心里有把尺子,对自然现象进行选择、提练、概括,把表象凝聚成艺术形态。作者可以凭主观想象、幻想、联想、虚构去补充客观上缺少的形象因素,以自己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追求完美的艺术表达,从而创造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原型的“第二自然”。春华秋实,秋季丰收的图景是绚丽多彩的,农民画情景交融的作品更美。

以写实的手法,描绘现代大农业。绥化市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松嫩平原的呼兰河流域,素有“塞北江南”的美誉,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崔亚娟的《丰收喜悦》展示了现代大农业的壮阔画面。远处在蔚蓝的天空下,火红的高粱一望无际,中部草绿色的大型收割机正在作业,近处橘黄色的汽车正在装载高粱,黄色的麻袋在传输带上快速传递,农工穿着蓝灰两色的工装在为机械化服务。作者以工笔重彩表现现代农业大丰收,展示轻松和谐、喜悦的劳动场景。腾志刚的《丰收季节》全方位、立体的展示绿色农业食品基地。在一片高粱地前,在一片硕大向日葵傍,有8人正采摘大西瓜,瓜地边的小河清清,鱼儿水下游,大鹅红掌拨清波,满载西瓜的红色汽车,瓜棚放映彩色的画面,这一切告诉人们丰收的季节硕果累累,丰收的生活是充实快乐的。

大视角全景式,展示丰收的景象。青海西宁市何得库的《丰收》是一幅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画作。画中高天、丽日、远山一片青葱,山峦迭翠,梯田层层,祥云朵朵,这是一片神圣的土地。山谷中黛瓦白墙、红瓦白墙、民居崭新,村落聚集,环境优美。近处多台收割机、装载机、汽车连续作业,身着彩色服装的农民抽样、检斤,忙而有序。黄色的麦田,周边的五彩树,大型的农机,勤劳的人们构成了丰收的壮美图景。作者运用粉色、青色祥云,民族色彩等唐卡元素,彰显了西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浙江衢州市郑根良的《丰年》是一幅工笔重彩画,无边无际的果园,红黄色的果树亮堂堂,红红火火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角刺激。画中一台红色超长水果专用车,横贯画面,水果车增加了丰收的气势。人们摘果的、装果的、挑果的、抬果的、扛梯飞奔的都忙个不停,男女老少,五颜六色的服装,形成了流动的风景线。丰收的树,勤劳的人,展示了生态之美,生活之美。

乡土的记忆,田园的劳作生活。新疆乌鲁木齐肉孜·阿合尼亚孜的《丰收年》是一幅恬静的乡村生活。画面用群青色渲染天地一色,两边的老树弯弯曲曲,树的枝叶,空中的飞鸟也都染上了蓝色,象征着神圣的夜晚。正中牛车上装满了麦穗,近似于正方形的车子,四周麦芒闪着金光,架车的牛犹如土红色,牛身上绘有多彩的装饰,赶车的青年身着浅灰色上衣,蓝色长裤,右手搭在牛背上,任凭老牛慢慢地走。妻子坐在车上,身穿绿色的维族长裙,头戴红帽,脚穿红鞋,一双大辫子挂在胸前,右手挎着小筐,左手也搭在牛身上,颇有悠然自得的样子。牛车与周边环境色彩有鲜明的对比。夫妻的丰收年看是平淡的、单纯的,也是安宁的、殷实的。那金色的麦穗,是他们心中的色彩,那闪光的麦芒,就是丰收年带来的内心光芒。陕西西安市李振海的《丰收的旋律》围绕中心布局,奇妙构图。农民割地一般都是成垄成行,你追我赶。作者反其道而行之,采取由外向里一环环割地,割的豆杆向外倒成环形,中央13个人用镰刀收割仅剩下的中心点,另有3个少年在抬水倒水。人环、豆环,环环相扣,放射状的场景给人以律动和韵味。作者以心象的构图,用集体收割的场面,传递了力量的凝聚和欢乐情绪的四射。这两幅作品让人们回忆久违了的乡情乡趣。

民间的画语,乡里乡亲的故事。浙江衢州郑位良的《秋收》,是一幅南方的民俗画。画面正中有一个斗型打稻器,正面书写着“豐”字,两侧写有“全家收稻场;秋分正大忙”的对联,图文并茂点明主题。一对青年男女,手持稻把正忙着脱粒。右侧一老者在捆绑稻杆,左侧两位女人收捡零散的稻穗。傍边一对罗筐上面写有“金色、阳光”,另一对罗筐上面写有“镰声、田野”。抬头远望3个人在割稻、捆稻,一名少年拿着竹桶送水,身边一对罗筐上面写有“农庄、山农”字样,它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家庭农场。天空燕子低飞,蜻蜓盘旋,地上鸡群觅食,9个人都在忙碌秋收,画面以蓝色为主基调,配以玫瑰色防尘布帘,玫瑰色、蓝色、灰色服装,给人以亮丽、清静、古朴、祥和的秋收气氛。天津市北辰区丰爱东的《勤劳收获多》是在讲述勤劳致富的故事。在湖畔的农家小院,蓝色的房舍,门窗透着金光,粉色的院墙,几棵果树已挂满了果子,枝叶已伸出墙外。身着花衣的女主人,正向客人讲述,建设美好生活,创造幸福家园的故事。沿着她手指方向,只见湖面上荷叶点点,鸭群、鱼群穿梭其间。身穿红衣绿裤,头戴黄色草帽的女子在鸭船上摇橹,头戴蓝花布头巾,身穿蓝印花布的女子在撑篙,还有撑过来的果船,小院的男主人在院外网鱼,这幅美景让人一饱眼福。

奇妙的构思,创造性的自由表达。浙江舟山李芝琴的《开捕季节丰收年》充满浓郁的海洋气息,有着强烈的地域色彩。舟山群岛是我国东南沿海主要渔场,每年夏季设立休渔期,开捕季节出现繁忙的景象。画中4条渔船,被海浪涌起,象层层叠叠的峰峦,桅杆上的红旗和彩带把海水映照的色彩斑斓。中央的大船头画了两只大眼睛,好象铆足了劲,集中全部力量满载满载,3位身着红黄蓝混搭衣服的渔民正在紧张收网。傍边3条船也不示弱,人们弯腰的、挥擘的、甚至似倾倒的身影都在忙碌。网中央大黄鱼顺势游动,人欢鱼跃一片生机。作者奇思妙想,夸张的造型,明快的线条,艳丽的色彩,以写意的手法,近乎狂幻的想象,把大海天真自然,渔民的情趣,开捕的劳作,丰收的场景充分呈现出来,彰显了渔民气质,现代意味。重庆綦江罗卜春的《丰收乐》是一幅装饰性极强的画。画面试图表现改革之初农民承包的鱼塘,圆形的鱼塘养了泥鳅、鳝鱼、金鲤鱼、银鲤鱼、黑鱼,还有乌龟,五颜六色的鱼,充满画面,闪放着异彩光芒。鱼塘四周°都布满了人,人物或正、或侧、或倒立,有的坐船,有在水中,无论你什么方向看,他们都在抓鱼,他们身着蓝衣灰裤,或玫瑰色上衣黄色裤子、黄色上衣玫瑰色裤子,人衣服色彩与鱼群的色彩融为一体,形成色调和谐的装饰图案。这幅画从构思、构图到造型、色彩都够奇葩的。

民族特色鲜明,彰显地域文化风采。贵州黔西县祝光丽的《丰收喜悦》作品表现苗族丰收景象。远处蔚蓝的天空下,群山起伏、水面清清。近景高大的柿子树挂满了鲜红的柿子,火红的辣椒,金黄色的稻谷,画面深远很有层次感。作者打破透视的束缚,把主体人物置于画面中,近在眼前。4位苗族少女装饰艳丽,头顶弯弯的月亮,那是牛形象的简化,展示苗族女子的勤劳和朴实,弯月下彩色几何图形头饰,体现苗族女子对美的追求。盛装是苗族人自己织染的布料,衣服上有很多鱼、蝴蝶、鲜花和飞鸟,表示苗族同胞渴望生殖繁衍,也是对富足生活的一种期盼。她们笑脸上,大大的双眼,彩绘的鼻梁,粉红色的口,如唱如说,表达内心丰收的喜悦。画面以红黄蓝原色为主基调,以橘黄、绿色等间色为辅,色彩鲜艳,对比强烈,让人看了心花怒放。广西百色市农明芳的《喜庆丰收肚皮舞》构思新颖,构图出彩,妙趣横生。在乡村的场院上,头戴棕色头套意为粮仓,肚皮上画有浓眉大眼,小鼻子大口的胖娃娃,赤着双脚,挥动双擘在跳“肚皮舞”,8名身着壮族服装的男子,腰系红绸带,在欢快跳起民族舞,围观的娃骑在牛背上,老爷爷领着孙女看,外圈羊在跑,鸡在追,鸟在飞。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奇特的造型,展示丰收之乐、生命之美、和谐之福。

欢庆丰收年,展现情景交融的意境。广东深圳龙岗区张光裕的《庆丰收》是描写人们欢迎丰收的热烈场面。作品以蓝色花纹涂了正方形的底色,在上面又画了一个黄色的圆,寓意天圆地方,蓝色象征宁静富于情感,黄色是丰收的色彩,是金色的秋天,把环境铺垫的光明美好。中央粉红色的鼓,黄色的鼓面,红配黄亮堂堂。40多位男女青年,身穿粉色服装,击鼓、敲锣、打镲、吹唢呐,人们舞彩带、耍手绢、耍扇子,欢乐的人们手舞足蹈,激情澎湃,展现了人们的精气神,展现了天地人和的美好境界。江西万安县的梁龙川的《丰收喜悦》是以民间文艺的视角来表现的。画面右上方,蓝蓝的天空,一轮圆月,两朵白云,场景为中秋之夜。中秋是中国人重要的传统佳节,皇家官府宫中祭月,民间庭院中拜月,文人中秋赏月,李白、白居易、苏东坡等历代诗人,留下了八月中秋赏月的千古诗词歌赋。而作者延续百姓中秋玩月的习俗,画中3个老汉玩唢呐庆丰收,月光下的柿子树果实丰硕,寓意事事圆满,茶桌上摆满各类水果,寓意硕果累累,地上堆满了金黄色的粮食、大西瓜,筐上红纸黄字写着“丰”字,说明农民看中的是丰年。桌子上的三瓶赣泉酒,三碗酒下肚,他们面色红润,精神抖擞,吹起了唢呐,他们眯着眼,胀红了脸,酒后吐真言,紫红色的唢呐,传递着他们的心声,向着月亮述说,向着村民说,丰收了,生活圆满,我们哥仨心里乐开了花。

三、享受丰收景象的乐趣

农民画是一种绘画艺术,也是一种个体精神劳动,它具有鲜明的独立个性。农民画中主题性绘画呈现的个体性更强,从收集素材、酝酿主题、运筹构图、刻画形象、运用色彩等过程都由作者一手操办,个体创造。老师的指导是方向性的,他人的见解是参考性的,取舍还在自己,农民画创作个体性更强。因此,农民画作品的表现形态,本质上是多样的,而不是雷同。作者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影响着作品的表达方式和艺术风格。农民画领域里,有个人梦想、追求、创造、爱好的广阔自由的天地。

现实主义表达,对美好的生活和境界的追求。古代文人描绘秋季“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露色已成霜,梧楸欲半黄”,悲秋情怀溢于胸臆。在农民画家眼里秋天代表着成熟和希望,殷实的收获和充实的精神生活,是一种务实的表达。江西万安肖小银的《醉美家乡》以崭新的视角,现实主义手法描绘家乡,远处秋色的山峰映红了天空,高铁在山间穿行。山坡上梯田层层金黄,山谷中一片丰收的景象,美丽新村依山傍水,乡村振兴欣欣向荣。这一切美丽的秋色,是借坐在山坡上,相拥在花草中的情侣表达的。作者打破了“景大人小,场面构图”的模式,采取“远景近人,大视野构图”,频有新意。青年伴侣陶醉在这美景之中的背影,与我们同相观察,此时此景万安人民陶醉了,游人也陶醉了,共享美景妙哉。江苏邳州市张士彩的《丝绸之路》、广东龙门县廖连兴的《岭南水乡》、广西柳州市缪双宜的《国庆民欢打同年》、贵州龙里县的《美丽乡村》等画作,都寄托着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赞美,表达农民对美好生活和境界的向往和追求,也表现作者在作品创作中,带有务实的精神气质和审美意识。

浪漫主义手法,重感情和想象的表达。玉米同小麦和水稻一样,是我国粮食的主要作物。普通话的玉米,东北叫包米、山西叫玉茭、昆明叫包谷、苏州叫俞麦、广州叫粟米、厦门叫麦穗,但玉米特点并未改变。秋天,玉米植株高而挺拔,色彩由深绿变黄,叶身宽而长,叶缘呈波形,子粒多为黄白色,少有紫红或呈花斑,这是玉米可见的常态。吉林桦甸市李哲峰的《红韵》,打破常规,别具一格。他说:“这幅作品以写实的场面出现,以夸张的手法去烘托,以对黑土地炽热感情来表述”。画中日月同辉,月牙也映成红色,满视野的玉米植株,玉米棒都是大红色,植株上方三五个叶红里透着金黄,增加了几分亮丽。正中装满玉米的牛车,红牛、红车、红色玉米,赶车的小伙,推车的妻子,都是红衣、红裤、红脸膛儿。车前车后的两黄狗,也都映成红毛毛,这一切似乎都染成了红色。作者生长在农村,他深知玉米的色彩,红色只不过是他心中的意象,心中的情趣,心中的风度,红韵是他追求的韵味、韵致、风韵、余韵涌上心头。这幅画形象是写实的,色彩是写意的。用红色渲染丰收喜庆场景,象征热血和鲜活的生命追求。作者更重视感性和想象的表达。他以浪漫主义的情怀,真实地展现了农民红红火火的日子。新疆乌鲁木齐市依斯坎达尔·买买提的《农村木卡姆》是充满维族风情的画作。维吾尔族木卡姆是一种集歌、舞、乐为一体的民族艺术,有着强烈的维族情感色彩。作者把木卡姆表演环境放在农村特定的环境,碧空、阔野、山峦、沙丘、飞鸟、胡杨、山羊,一片多彩的大地。在清清的河边18位维族男女青年欢聚在旷野之中。画面正中身穿紫色长衫的小伙,头顶托盘,双臂抒展,头上臂上放有1壶12个花碗,那平衡的技能,柔韧的舞姿,引领着人们翩翩起舞,那矫健的男青年,风情万种,柔美的女青年婀娜多姿,18个人以开合自由的步态,似彩练飘移的形体,像麦浪滚滚的舞动,像涓涓河水在心中流淌。作品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展现新疆是个好地方。

民间重彩绘生活,共享乡村振兴的成果。江西万安县张丽菁的《大美新家园》是一幅充满时代气息的画作。画面充实丰满,流光异彩。画中高高的牌坊上书“中华民间游戏村”,远望花海游乐场、栈桥、彩灯、游人,呈现一个游乐的花花世界。眼前崭新的庭院、绿化的树木、丰收的果树,“万安美食园”“田北农民画村”,熙熙攘攘的游人,展现了美好的家园。这里是农民的家园,也是城乡人民共享的乐园。吉林公主岭市赵玉文的《紫气东来》以工笔重彩描绘了美丽农村。秋季的辽河两岸,高粱晒红米,沉甸甸的葵盘压弯了头,河面上鸭子成群觅食,河岸上生态园游人如织,人们观光花卉,采摘葡萄,太阳电站供电,农机站里抢修农机,农家院里建新宅,美化硬化庭院,穿着五颜六色衣服的农民,听讲座,看戏曲,画面充实而有光辉。在画面中央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下,环顾四周,可以看见“文化下乡”,“精准扶贫共同富裕”,“科技进农家”的横幅和活动现场。农村呈现的祥瑞之气,是科技下乡、扶贫下乡,党的好政策,鼓舞紫气东来,农村一片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文人说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农民说丰收是永恒的主题。农民丰收是写不完的文章,画不尽的美景。农民画以丰收为主题,由于地域、民族、民俗的不同,作品并不雷同,而是多样性。农民画的风格是通过作品呈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本质、内在的特性,或者说风格是绘画作品整体上呈现出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作品风格生动地反映出时代、民族或农民画个人的思想观念、精神气质、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的外部印记。在中国绘画体系中农民画具有相对的统一性,而各地之间的农民画又有多样性。研究农民画风格一致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有利于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引导农民在继承传统中,不断创新发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dianzx.com/hdly/7021.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