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10科教频道:介绍洪姓由来...
洪姓源流洪姓源流
洪姓,拼音:hóngxìng。在《百家姓》中排名第92位。在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位。此姓氏(?)在韩国亦有分布,约占当地人口1.13%。
洪姓鼎盛于闽、粤、台。唐朝长安人洪扈迁居福建仙游;宋朝庆历年间又有洪忠去福建;传至洪皓之孙迁居广东。太平天国革命领袖洪秀全以及妹妹洪宣娇、兄长洪仁达、洪仁发,亲属洪仁政、洪全福、洪和元,儿子洪天贵福,都是广东花县(今花都)人。起义失败后,纷纷逃至南洋、美国。
一、姓氏源流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路史》中的记载,远古黄帝的帝号为“帝鸿”,其后裔中有以先祖帝号为姓氏者,称鸿氏。在古代,“鸿”、“洪”二字同义通假,后有假称洪氏者,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后共工,属于以先祖官称名字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尚书》等的记载,共工是上古炎帝的后裔,在黄帝时期世袭为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职,被后人尊为“水神”。
史书中描述:“共工,人面,蛇身,朱发……”是把共工神化的一种美好描绘。古代共工氏部族以龙蛇为图腾,其活动中心主要在大河(黄河)中游地区,以及伊水、洛河流域。共工氏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
据古籍记载,原始氏族社会发展到了颛顼帝执政时期,共工氏以自己家族世代治水有功于民,而傲然起兵与颛顼争夺天下共主之位。虽然共工氏部落能征善战,共工自己也英武无匹,但由于其过于粗暴缺仁而最终失败。
传说,共工在战败之后,羞怒之下一头撞倒了西北方支撑天地的不周山,造成了天塌地裂,造成了大洪水时代,因此被民众逐出中原,落居于今甘肃省的平凉市泾川县一带,因此其境在古代就称作“共”。
共工氏为了让子孙们牢记自己是水神后裔,便在自己名字“共”的旁边加上“水”偏旁,成“洪”字,留给后裔子孙为氏,因此其后裔大多称洪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姜姓洪氏族人大多尊奉共工为洪氏的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古洪洞国之子民,属于以国名为氏。
西周早期的周康王姬钊六年戊辰(公元前3年),周康王封自己的堂弟姬杼于杨(今山西洪洞东南部),为杨侯,史称杨侯国,姬杼就国之后以杨为氏,故称杨杼,其将国都筑于洪洞,因此又称其为“洪洞国”。洪洞国后在西周共和执政时期(公元前~前年)之间消亡。
到了西周晚期的周宣王姬静十九年(公元前年),周宣王又封自己的幼子姬涧(字尚父)至杨侯国,再为杨侯,都城仍在洪洞,亦称“洪洞国”。该杨侯国在春秋中期晋厉公姬寿曼(姬州蒲)执政时期(公元前~前年)已经被晋国吞并。
整个姬周宗室杨侯国君主世系延续了二十二代,大致为:姬杼(公元前3~前年在位)→姬伯沃(公元前~前年在位)→姬庚(公元前~前年在位)→姬文(公元前~前年在位)→姬昭成(公元前~前年在位)→姬康(公元前~前年在位)→姬绍甲(公元前~前年在位)→……中间历史断国……→姬涧(公元前~前年在位)→姬其(公元前~前年在位)→姬丁宏(公元前~前年在位)→姬岑(公元前~前年在位)→姬懿宣(公元前~前年在位)→姬来(公元前~前年在位)→姬惠(公元前~前年在位)→姬泰聘(公元前~前年在位)→姬平芙(公元前~前年在位)→姬戴(公元前~前年在位)→姬盛石(公元前~前年在位,期间晋国上大夫羊舌肸被封于杨侯国,说明此际杨侯国已经名存实亡了)→姬欢(公元前~前年在位)→姬季洪(公元前~前年在位)→姬东莲(公元前~前年在位)→姬定悼(公元前~?年在位待考)→此后杨侯国断灭国祚。
战国中期的周安王姬骄五年(晋烈公姬止二十三年,赵烈侯赵籍七年,公元前年),周安王再次赐封晋靖侯的儿子公子姬伯侨的裔孙为杨侯,然而这位杨侯的封国之地在今河南省的鹤壁市鹤山区一带,其境此时已属于强大的赵国势力范围之内,这位杨侯赴国与否失载,但其显然无能就国。
这段历史,即史籍中所称的“周王三封杨侯国”。
到了周安王二十六年(晋静公姬俱酒二年,赵敬侯赵章十一年,魏武侯魏击二十年,韩哀侯元年。公元前年),韩、赵、魏三家彻底废黜了晋静公,将晋国公室剩余的土地全部瓜分干净,从此杨侯国不复存在,其国都所在之地已成为赵国的一个城邑,称赵城。
在历代杨候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杨氏,亦有以国都名称为姓氏者,称洪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姬姓洪氏、杨氏族人大多尊奉黄帝、姬杼为洪氏的得姓始祖。
由于在春秋时期故杨侯国为晋国属地,因此后人多将其与历事晋悼公姬周(姬纠)、晋平公姬彪、晋昭公姬夷三代君主的故荀国绛州人羊舌肸(羊舌肿,字叔向,又字叔肸)混淆。
羊舌肸实际上是在晋平公执政时期(公元前~前年在位)被赐封于杨邑(今山西洪洞东南部)而始称杨肸(杨肸肿)的,其称杨氏的时间要比姬杼(杨杼)所得之杨氏、洪氏晚五百二十八年之久。由于羊舌肸也是姬姓后裔,后世杨氏、洪氏族人中凡以羊舌肸为得姓始祖者,皆属于错误,因此其不可称“得姓始祖”,只能称“受姓始祖”。
姓氏学领域的诸位方家在研究杨、洪、羊、杼、肿诸姓氏渊源之时,应当注意上述历史过程,并予以仔细甄别。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初期郑国君主郑武公次子共叔段,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共叔段,是郑武公姬掘突的次子。其母武姜在生长子姬寤生时受到惊吓,从此便厌恶公子寤生,而偏爱二儿子姬叔段,因此曾多次请求郑武公立姬叔段为太子。姬叔段虽然长的英俊潇洒,但郑武公并未同意改立太子。
到了周平王姬宜臼二十七年(郑武公二十七年,公元前年),郑武公逝世,姬寤生继位,是为郑庄公。
周平王三十七年(郑庄公十年,公元前年),武姜请求郑庄公把京邑(今河南荥阳)封给姬叔段,得到允许后,叔段得以居住在京邑,他肆意扩展私家势力,时称京城大叔、京叔段。不久,姬叔段要将郑国西部和北部边境地区都服从自己的管辖,野心开始张显。
为此,郑国上大夫公子姬吕提醒郑庄公:“一国之臣,不能两面听命,若您打算让位于姬叔段,那么就去侍奉他;反之就应该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其他的想法。”然而,阴刻的郑庄公依然不加干涉,任其弟弟暴露野心至叛。由此,姬叔段以为郑庄公无力管自己,更加肆无忌惮,乘机收取两属之地作为自己封邑,并将控制地域扩大到廪延(今河南延津)。
到了周平王四十九年(郑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年)农历5月,姬叔段在母亲武姜的支持下,大力整治城郭、积聚粮食、装备兵器,充实战车,准备袭击郑国都城。同时,他与都城中的武姜约为内应,武姜届时打开城门,迎姬叔段入城推翻郑庄公。
郑庄公在确切掌握了姬叔段准备造反,落实了反叛罪名后,遂抢先起兵,当即令公子姬吕率领二百乘战车突然攻打京邑城。全城百姓皆不支持姬叔段,姬叔段遂大败,逃奔到鄢(今河南鄢陵),郑庄公又亲率大军追击,再次大败姬叔段,消灭了姬叔段的所有力量。
最终姬叔段带着零丁随从逃奔于共邑小城(今河南辉县),再也没本钱与兄长争天下了。郑庄公放过了这个反叛的弟弟,令其居于共邑,后死于斯地,史称其为共叔段。
在共叔段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共氏、京氏、段氏。该支共氏后裔后来因避祸,加“氵”偏旁改称洪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庆父,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庆父,本名为姬共仲,字庆父,是鲁庄公姬同的弟弟,他时常与鲁庄公的王妃哀姜私通。而哀姜是齐桓公姜小白的女儿,依仗父亲势力,私下要立姬共仲为君。
鲁庄公姬同有三个弟弟:姬共仲、姬叔牙、姬季友。其中的姬庆父最为专横,并拉拢姬叔牙为党,一直蓄谋争夺君位。
在周惠王姬阆十六年(鲁庄公三十二年,公元前年),鲁庄公生了病,因为夫人哀姜没有生子,即无“嫡嗣”,便准备从“庶子”中议立。鲁庄公找来三弟姬叔牙商量,而姬叔牙因受了其二哥姬共仲的买嘱,便吹捧并主张继立姬共仲,鲁庄公当时不置可否。之后又与四弟姬季友商量,姬季友则力主立鲁庄公与其另一宠姬所生之子公子姬斑,并当场要求姬叔牙以死表明拥立公子斑。
当年农历8月,鲁庄公病逝,公子姬斑继位。姬共仲甚不甘心,便与哀姜密谋,欲暗杀姬斑。恰好有个叫荦的养马人,很有力气,也很鲁莽,因受过鲁庄公的责罚而一直怀恨在心,姬共仲就唆使荦乘丧期打死了姬斑,另由姬共仲立了哀姜的妹妹叔姜所生之子姬开(姬贾),是为鲁闵公(鲁湣公)。此后,姬共仲更加肆无忌惮,干脆与哀姜打得火热,并越来野心越大。
到了周惠王十八年(鲁闵公二年,公元前年),姬共仲与哀姜又指使一个叫齮的人杀了鲁闵公,欲自立为君。在鲁庄公死后的几年里,由于姬共仲串通哀姜接连弑杀了两个国君,且本人极度荒淫无耻,作威作福,横行无忌,不但给鲁国政局造成了混乱,也给国人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故而,当齐国大夫仲孙湫到鲁国吊唁回去后,曾叹息地说:“不去庆父,鲁难末已。”
姬季友在其时趁乱领着鲁闵公的弟弟姬申逃到了邾国,随后发出文告要求诸侯声讨姬共仲,并号召国人杀庆父,立姬申为君。鲁国人民早就厌恶姬共仲,立即纷纷响应,至此姬共仲方感到十分恐慌,遂逃亡到了莒国,而哀姜则逃到了邾国。
姬季友领姬申回国继位,是为鲁釐公(鲁僖公)。随后,姬季友买通了莒国,押回了姬共仲,姬共仲自知回国无好,便在途中自杀了;而哀姜是因为齐公室之女,所以齐桓公姜小白对其也很生气,将哀姜召回也杀了。
在姬共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共仲氏、孟仲氏、孟孙氏、仲孙氏等等,后成为鲁国著名的“三桓”之一。其中的共仲氏分衍为单姓共氏、仲氏,其中有改“共”为“洪”者,称洪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国名,出自古代共国之子民和邑地住民,属于以国名为氏。
远在商王朝时期,即有子姓贵族封在共国,其方国故址在在今甘肃省的平凉市泾川县境内,是远古共工氏部落所居之地。
到了西周初期,有姬姓贵族被周武王姬发重新封于殷商的凡邑(今河南辉县),改称其地为“共”,亦建有共国,还是个伯爵国,君主称共伯。
这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有记载:“周初,姬姓族人有封于共,为伯爵,称共伯,建共国。”
西周时期的共国君主世系史载不详,但历代共伯皆以仁慈著称。在周厉王姬胡三十七年(公元前年)大规模的“国人暴动”中,周厉王被驱逐出镐京(宗周,今陕西长安),越过黄河逃到了周王室边境的彘邑(今山西霍县),再也不敢回朝。周厉王被国人驱逐之后,由周公姬定(周公定)、召公姬虎(召缪公)联合执政,期间没有另立新的周王,但以共伯姬和代行王政(公元前~前年代政),因此史称“共和行政”,这说明共伯姬和在西周时期的国人心目中是有崇高地位的。
到了西周晚期,共国被卫国所吞并,后来其地又在春秋初期为急于扩张势力的郑国君主郑武公姬滑突(姬掘突,公元前~前年在位)所吞占,就此成为郑国的一个边远邑地,仍与卫国接壤。后来的姬叔段与兄长郑庄公姬寤生争位失败之后,即避居于该共邑,因此史称其为“共叔段”。
一直到后世的先秦末期,秦始皇嬴政在秦王赢政二十六年(田齐王田建四十四年,公元前年)攻灭齐国之后,将齐王建也封在该共邑,并派兵封锁了所有通往共邑的道路,任何人员和生活生产物资只许出不许进。齐王建没有粮食吃,只好自己耕种,而当时的辉县一带全是穷山恶水,无法种粮。没过多久,这位齐国的末代君王就饿死在共邑。
在古代,居于共国之地的王族子孙和住民中,多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后有加“水“字偏旁成洪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其姓源繁复,姬姓、姜姓、妫姓皆有,不可一论。
第七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齐官吏洪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洪赞,亦称鸿赞,就是秦朝时期的一种官职称谓,即“典客”。
典客在汉朝时期属于行令,在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公元前~前87年在位)改为鸿胪寺官吏。
到了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政权,北齐文宣帝高洋(公元~年在位)改设其为“洪赞”,为鸿胪寺官署吏员。鸿胪寺的最高行政长官为鸿胪寺卿,副长官为鸿胪寺少卿。
在鸿胪寺中,洪赞专职负责掌管传宣赞礼,到了唐朝时期则按通义字改其称为“鸿赞”。后历朝历代鸿胪寺皆设此官,一直到后来的明朝时期,最终改称为“礼部侍郎”。
在洪赞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省文称洪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避讳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献文帝名叫拓跋·弘,北魏孝文帝名叫元宏,当时北方的宏氏(弘氏)族人为避其字讳和音讳,多改为谐音的汉字“洪”为姓氏。
到了唐朝时期,豫章宏氏(今江西南昌)、常州弘氏(今江苏常州)为避唐高宗太子、唐明皇李弘(李宏)之名讳,多改为谐音字“洪”为姓氏,这在据史籍《百家姓考略》有记载。
而到了唐末五代时期,有刘弘昌、刘弘果二族,后来为了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父宋宣祖赵弘殷的字讳,又改为谐音字“洪”为姓氏,其在史籍《姓源韵谱》也有记载。
赵弘殷,涿郡怀戎人(今河北涿州西南部),是五代时期的一员骁勇异常、擅长骑射的战将,历后唐、后汉、后周三朝。
赵弘殷先仕于后唐政权,曾带着五百兵丁在黄河边上救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性命,因此深得后唐庄宗的信赖,任为殿前将军。到了后汉时期,赵弘殷官拜护圣军都指挥使。后周太祖郭威起兵推翻后汉建立后周政权后,赵弘殷又在郭威和周世宗柴荣手下效力,先后任铁骑都指挥使、检校司徒,专职统率禁卫军。
赵弘殷有三个儿子,分别为庶长子赵光美(赵匡美),嫡长子赵光胤(赵匡胤)、嫡次子赵光义(赵匡义),实际上赵匡胤是赵弘殷的二儿子。在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称帝后,追封父亲赵弘殷为“大宋宣祖武昭皇帝”。
第九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洪鄂罗特氏,亦称璜郭罗特氏、黄乌罗特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ongelot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洪氏、黄氏等。
⑵、蒙古族乌兰氏,世居呼伦贝尔(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黑龙江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anHala,汉义“红”。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洪氏、红氏等。
⑶、蒙古族洪吉哩氏,亦称洪伊哩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弘吉刺部,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囊伊乌喇之伊蓝蜚儿塔哈村(今黑龙江富裕塔哈村)。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onggiri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洪氏。
第十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洪氏,是元、明两朝时期入中原的西域回回人,为随汉俗,借用发音相近的汉字汉化原名为姓氏。
据文献《临清洪氏宗谱》记载,回族洪氏始祖是元朝大臣“赡思丁”,其后裔洪巴丹是回族洪氏的先祖。
古西域人(今乌兹别克斯坦)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赛义德·舍姆斯丁·欧麦尔,Al-SayyidShamsal-Din’Umar),在成吉思汗西征时率千骑迎降,后随大汗西征,立有大功。随返中原后就任元廷财政官员,后出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洪巴丹是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的后裔,曾有回族大阿訇之教职,其后代子孙以其教职的谐音汉字“洪”为汉姓,世代相传至今。
洪巴丹到底是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的第几世孙,还有待进一步详细考证,其在山东禹城的生息繁衍之所,就称作洪官营,很是著名。
洪巴丹的后代建有清真北寺,史称“洪家寺”,系山东临清回族洪氏家族捐银所建,有记刻古碑为证。该寺已被列为全国十大清真寺之一,列第七位,规模和建筑十分壮观。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八旗通志》记载:
⑴、满族宏义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霍域部,以部为姓,满语为HongyiHala,世居洪扬子沟(今宁夏贺兰山汝箕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洪氏、鸿氏等。
⑵、满族洪鄂氏,满语为HongeHala,亦称洪峨氏,以地为氏,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洪氏、鄂氏、关氏等。
⑶、满族洪衮氏,亦称洪果氏,源出唐朝时期古沙陀突厥汪古部,在金国时期称女真黄帼部,以部为姓,满语为HonggonHala,汉义“槐”,世居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为洪氏、淮氏等。
⑷、满族洪佳氏,满语为Honggiya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长白山区,后多冠汉姓为洪氏、宏氏、关氏等。
⑸、满族洪罗氏,亦称洪骆氏、候勒氏、霍罗氏、洪克罗氏,满语为Honglo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何氏、石氏。
⑹、满族洪达哩氏,满语为HongdariHala,世居嘉拉库(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一称在辽宁抚顺东南部),所冠汉姓即为洪氏。
⑺、满族洪鄂春氏,亦称洪厄春氏、洪鄂绰氏,满语为HongecunHala,世居伊汉阿拉屯(阿勒巴金,今俄罗斯西伯利亚尼布楚)、雅兰(今俄罗斯雅兰河流域)、绥分(今中俄交界绥分河上游地区)、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洪氏、关氏等。
⑻、满族洪果奇氏,满语为HonggociHala,世居长白山区,所冠汉姓多为洪氏、郭氏等。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裕固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裕固族洪氏,源出裕固族克孜勒氏部落,在明朝初期为了迎合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洪武”,其大首领下令族人改汉字单姓为洪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三个渊源:源于高丽族,属于汉姓夷化为氏。
清朝时期,朝鲜族人有洪氏,主源出四个支派:
⑴、唐朝时期,有文化使节洪肋悦至高句丽出使,之后定居于朝鲜半岛,从第十二代孙开始分为十三派,是为朝鲜南阳本贯洪氏。
⑵、公元九世纪末,王氏朝鲜太祖王王建(??,公元~年在位)→)乘后新罗国王弓裔衰败之机,有唐朝人洪奎辅佐打江山,因功赐海丰府尹(郡王),是王氏朝鲜的开国功臣,海丰府后因此称洪州,是为韩国本道洪州本贯洪氏。
⑶、王氏高丽朝鲜高宗王皞(王昊)执政时期(公元~年),有宋朝使者洪志庆出使高丽,留任国学直学,后居于平山繁衍,是为朝鲜黄海北道平山本贯洪氏。
⑷、李氏朝鲜政府的侍仲(礼部尚书)中有一位洪兰,出自明朝中期的外使,后留居朝鲜出任侍仲,居于富溪繁衍,是为吉林富溪本贯洪氏。
明、清时期,皆有高丽洪氏族人被编入三卫、满洲八旗,其将该姓氏又带回中国,成为今大陆境内朝鲜族洪氏的主源。
第十四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壮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洪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洪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黄帝、共工、姬杼(杨杼)、共伯和(姬和)、姬叔段(共叔段)、姬共仲(庆父)、姬涧、姬伯侨(杨侯肸)、刘弘昌、刘弘果、洪巴丹、洪肋悦、洪奎、洪志庆、洪兰。
共工。上古炎帝的后裔,黄帝时任水官。史书云:“共工,人面,蛇身,朱发。”是把共工神化的一种描绘。其活动中心应在黄河中游,近伊、洛流域。据古史记载,他曾与颛顼争为帝,怒而撞不周之山,使支持天的柱子被撞断,地的四角也裂开,所有这些神话般的描绘都是在说明炎黄两系争权斗争的激烈。为了怀念这位先人,遂有共姓。后因避仇,又因共工有水德,成洪姓,尊共工为洪姓的得姓始祖。(资料仅供参考)
天下洪氏一家亲我想支持洪氏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