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桦甸招聘
桦甸旅游
桦甸房产
桦甸天气
桦甸新闻
桦甸特产

咱们村宛清流父亲的创业故事父亲的光阴

主治白癜的中心 http://pf.39.net/bdfyy/bdfzj/

记得住乡愁的世界华人文学平台

刊头题字姚景林第期

导言:父母亲给了我们生命,抚育我们长大。为了保护子女,他们可以付出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身外身内之物,父母是我们一生最值得感恩的贵人、恩人。

父母这个主题在我看来始终是个大命题,轻易不敢触碰。古人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的父母亲如今已到了垂暮之年,是时候写一写他们了。谨以此系列文章,籍此表达我对父亲的感恩之意。

父亲的光阴系列

父亲的创业故事

□宛清流

父亲是8亿中国农民的一分子,在东方伟人盛赞的“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中显得微不足道,但对于我来说,父亲就是一片辽阔的天空,他的光阴故事值得我浓墨重彩地着笔书写。

我的曾祖父有三个儿子,祖父韩克泰排行老大,到了父亲这一代是单传。父亲出生于年7月,其时正值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成立20周年。建党20年后80年间的各个中国历史阶段,父亲都经历过。

父亲10岁那年,饱受生活折磨、曾经遭绑票、被土匪割掉一只耳朵的爷爷因病去世。大姑、二姑已经出嫁了,奶奶带着四姑、父亲和小姑艰难度日。

因为家里没有男劳力干活,父亲小学没上完便辍学了,十一二岁便开始学着扶犁耕地、推碾拉磨。父亲说,他在大井杨学校上完第四册课文后,当时学校里没有三年级,他和二伯就开始上四年级,但四年级的课他们听不懂,二伯他们便用唾沫擦掉书本上手写的名字,还书于老师,回家当起了农民。那时候,新中国建立不久,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国家建设正需要大批青壮年参与。

互助组、合作社时期,父亲才十几岁,就被村集体派到村子外面去做工。年我们家盖房子时,十七、八岁的父亲正赶上在外做工,没顾上为自家盖新房出力。

大集体时期,父亲参加过国道唐河——桐柏段、国道唐河——枣阳段公路路基(路胚)的修建工程,参加过蓼山脚下白马堰水库的修建工程,也参加过生产队的农田水利建设(挖沟、修渠、打机井),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出过大力,流过大汗。他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广阔的农村天地,献给了那个时代的农村建设事业。

父亲讲,那时候全县到处都还是土路,不像现在到处都是宽阔的柏油路。父亲那一代人的辛苦付出,为后来家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打下了坚实基础。不论是修水库,还是修路基,他们都是赶着牛车、拉着架子车,走上几十里、上百里地往返于村子与工地之间,去县城修路仅路上就走了两三天。那时候没有大型机械,给集体做工全凭出苦力。

父亲中等身材,鞋子的尺码和我一样大,40码的,由于长期参加生产劳动,一双手锻炼得粗壮有力,力气比我大得多。

外出做工期间,工地上每天会按人头烙出一定数量的白面烙馍,分给下苦力的父亲和他的工友们吃。为了让我们几个子女吃点“好面”烙馍,父亲特意将分给自己的烙馍省下一片两片,带回家分给我们吃。现在想想,白面烙馍其实没什么好吃的。但在那时,它就是我们舌尖上的人间美味。

生产队里的农活儿,父亲基本上都干过:犁地耙地、播种收割、扬场堆垛、下红薯母、下粉条等;手工艺方面,脱坯、磕砖模(制生砖)、烧窑、烧锅炉炼薄荷油等,他都是一把好手。因为肯出力、成绩突出,父亲多次被评为先进劳动者,暖瓶之类的奖品得过好几个。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父亲的干劲儿更足了,每天起早贪黑在自家农田里忙碌。经常是太阳还没出来,正值贪睡年龄段的我们几个孩子还在华胥国里畅游,父亲一句接一句“起来了,起来了!”的命令,硬生生把我们唤醒。夏收、秋收期间,我们总觉得觉睡得不够。因为经常带一家人“摸晌儿(到午饭点了还在干活)”,母亲和我们对他一度颇有怨言。

那时的父亲似乎永远不知道疲累。除了下地干活,父亲还担负着饲养黄牛、维修农具的任务。上午已经干了半天活儿,他还不肯休息,趁母亲在做中午饭,脖子上搭个毛巾、一手拿镰刀、一手擓着竹筐就离家了。大约四十分钟的功夫,就能见到父亲右肩上扛着一大筐青草、弓着腰、满头大汗地回来了。我常常是半天才能割不大一筐草的。

父母曾考虑翻盖我们家的老房子。为准备建房用的砖头,父亲动员全家人一齐上阵,花了几年的农闲时间,和泥、制砖胚、搭砖架、拉煤烧窑、洇窑,搬搬捡捡,遮遮盖盖,风里雨里,纯手工制作了三万多块青砖,颇有气势地堆码在我家宅基地周围。但因为家里要集中财力供我们几个学生上学,盖新房的计划最终搁浅了,这些浸泡着父母亲和大姐心血与汗水的青砖相继转让给了别人。父亲带着一家人手工制砖的经历,永远刻写进了家乡80年代激情燃烧的历史中。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很快吹到了我们村。大字不识的父亲似乎嗅到了社会变革的气息,经人点拨后,他和母亲一商量,居然在村里开起了第一家个体代销店。用后来的时髦词汇来形容,父亲“下海”了。

那时候我正上小学,见证了我们家代销店在时代大潮中的应运而生,后来也见证了它的逐渐式微。代销店准备开张之际,父母忙前忙后,请人垒货架、办手续,用拉车运回第一批日杂副食品百货。一阵忙碌之后,代销店开业了,村里人感觉很新奇,也很兴奋,以后不用上街就能买到平时所需要的油盐酱醋茶了。

代销店进入正常运转后,父亲和大姐负责上货、补货,所用载货工具就是我家那辆花了多元钱购买的白云山牌28型加重自行车。在我的人生经历中,代销店的开张,是我们家开天辟地以来的一件大事。从此,我们家几个学生需要借钱才能如期上缴学费的历史结束了。

生意兴盛的时候,每天不断有人来买东西,烟酒茶糖、酱油香醋、针头线脑、作业本、文具盒等,商品种类有百十来种。家里人谁闲了谁就是营业员,一家人乐此不疲地干着,定期不定期盘点一下收支,或多或少总会有些盈余。但农村赊账现象比较普遍,秋后收帐成了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几年后,村上又开了其它几家代销店,但生意都比不上我家当初那样好。

后来,乡镇经济市场日益活跃,镇上的批发零售店遍地开花,各种商品日益丰富,村人只要上街就能以较低价格买来所需要的各种商品。我家代销店终于消失在历史的大潮中。

作者简介

宛清流,本名韩运旗,70后,退役空军少校,河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现居北京。《作家地带》签约作家,部分散文诗歌发表在网络公众平台。在最深的红尘里,向往着诗意般的生活,愿意和文字好上一辈子。

咱们村

年2月11日创刊

咱们村地球村-记得住乡愁的世界华人文学平台。

无论您来自北国的小镇,还是南国的边陲;也无论您是生在东海渔乡,还是西漠村庄;无论是身在天涯海角,还是远在异国他乡,《咱们村》永远是您温馨的港湾;拿起您的笔,述说一下乡情、乡音,描绘一下家乡的美丽,讲述一下温情的故事,回忆一下曾经的难忘……

编辑孙青艾

《咱们村》编辑部投稿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dianzx.com/hdly/94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