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老岭岗,感觉刚解放。
人住马架房,牛吃搓草棒。”
“白天三尺灰,雨天一路泥。”
这些都曾是桦甸市红石砬子镇
老岭村的生动写照。
老岭村,依山傍河,位于桦甸市最偏远处的高寒山区。如今,这里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便实现脱贫摘帽。而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到来。
他两次与北大擦肩而过,
如今做起第一书记,同样优秀!
徐世博,吉林市委组织部非公党建办副主任,桦甸市红石砬子镇老岭村第一书记。年初那会儿,他带着行李,从市委大院儿出发,倒了3趟车,历经6个小时,才抵达老岭村。可徐世博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在到村赴任后的第一晚,就走丢了……
竟有此事?在家门口走丢了!
让山村的夜晚亮起来,这是年轻的第一书记给老岭村乡亲们带来的第一个希望。
在村里修建边沟的时候,不少人都不愿让出70厘米。为这70厘米,徐世博愣是在一个月时间里,走遍了全村6个屯多户人家。
用木棍丈量距离,用白灰撒做记号。通过不懈地努力,徐世博终于说服了所有人……
交通条件落后、劳动力少、可利用土地少……徐世博找准症结,对症下药。终于,老岭村的灯亮了,路宽了,房也新了。
然而,老岭村第一书记徐世博并未放慢前行的脚步,让村民的腰包迅速鼓起来,则成了他最大的愿望。
改穷貌、换穷业、拔穷根,徐世博广邀名师,遍访各地,最终为老岭村定下全新发展基调:减少普通农作物耕种面积,发展经济作物种植。
由此,老岭村木耳基地应运而起。可就在这时候,让人更加意想不到的问题却一个个出现了……为让村民致富,他压上了自家房本,
还差点把眼睛搭进去
扶贫先扶志,越是贫困地区越得有精气神儿。在徐世博看来,不怕贫困,最怕没志气。不是有了希望才干,而是干了才有希望。
本期《好好学习》就将带观众走进桦甸市红石砬子镇老岭村,探访第一书记徐世博和他的乡亲们。
人到了村里
村就在心里
《老岭新章》
更多精彩内容
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