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日报》10月23日一版
金城从甸野藏金到山水流金
“雪依然在下,那村庄依然安详,年轻的人们消失在白桦林……”多年之前,朴树的这首《白桦林》让多少人心醉神迷,歌声优雅,“静”得出奇。
如今,哪里还有这样一片静静的白桦林?
依然是多年之前,以“桦”而名的桦甸市,人们更多说起的并非是风情万种的白桦树,而是“甸”野藏金。在资源丰沛的年代,桦甸更愿意骄傲地让人称之为“金城”。
那时候的白桦林是静的。
但桦甸人心从未停止过冲动——创富的冲动,发展的冲动,振兴的冲动。是静候资源枯竭穷下来,还是端出五彩风景喜迎八方来客热热闹闹富起来?他们坚定地选择了后者。
年,桦甸首届白桦节大张旗鼓地打出了“白桦”这张名片。从此,那份“静”开始被公众分享;从此,桦甸拉开了全域旅游的大幕,山水流金。
一个再华丽不过的转身,从资源优势到经济优势。
10年前,一篇充满才情的《桦甸赋》轰动金城,当地风情跃然纸上:
“春则轻红浅绿,草色遥看,杏雨梨雪,云山烟树,邀佳侣之踏青;夏则峰峦叠翠,夏木繁荫,鹤鸣长空,风翻碧波,摇水天之渔帆;秋则漫山红蝶,舞动残阳血,红林红叶如丹,白桦黄叶如金,本色本季,醉染金秋,涂万山之五花;冬则寒凝大地,风雪夜归人,松江雾凇似玉,冰雪烟柳似琼,美仑美奂,绝天下之奇观。游人不绝于垂钓观枫品蛙,车船几度于游湖览松赏桦。‘三湖联珠’锁八山之风月,‘电站大坝’横一江之云雨,‘两园六区’邀四海之宾朋,‘文化古迹’聚五湖之学者。山藏‘黄金第一矿’,水出‘白山第一湖’;‘枫雪谷’里踏雪寻幽,‘清水绿堤’绕佑金城;拱门宏伟凭鱼跃,喷泉吐瀑落九天;百米浮雕诉百年沧桑巨变,‘五亭’金桥话五谷丰登民欢;一桥飞架兮通南北,十里长街兮贯西东……”
桦甸人可以忘记《白桦林》,但不会忘记白桦节。而随着《桦甸赋》在白桦节上的多次亮相,人们的目光不断穿过白桦林,看一座生态旅游新城悄然长成——山水桦甸、五彩金城。
事实上,每一个桦甸人心里都装着自己的一篇家乡赋,或赞人文或歌山水或颂生态。桦甸市的决策者们同样澎湃着这样热情的心,他们站在时代前沿,高瞻远瞩,历史性地提出了牢牢把握“快增长、促领先”的发展战略,拉开了大开放、大发展的全域旅游恢宏画卷。
近些年来,桦甸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旅游产业作为新兴支柱产业来精心培育,呈现出了较强的发展势头。白桦节作为全域旅游发展的支点,为桦甸塑造了经典的旅游品牌。
品牌引领全市旅游业快速发展,接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不断增长。仅上半年,全市共接待旅游人数35.6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万元,同比增长12.70%和17.04%。五一小长假期间,共接待旅游人数1.84万人次,同比增长22.67%;实现旅游收入万元,同比增长29.88%。
目前,第13届白桦节尚在进行中,桦甸市旅游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孙严志早已信心爆棚:“在本届白桦节的拉动下,今年旅游人数有望突破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6亿元。”
孙严志的信心来自于多年来方方面面的积累。
从年以来,桦甸市委、市政府在调结构、促转型方面提出一系列突进措施,其中,着力构建“”绿色产业新体系中的“1”就是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服务业繁荣发展,加快推进“”行动计划中的“5”就是制定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五年行动计划。
国家支持“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的战略机遇出现后,桦甸市迅速主动融入全省和东北亚发展布局,全力打造东北亚重点国际旅游目的地。以新型城镇化为基础和支撑的大区域旅游战略得以确立,按照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时空、全方位、全社会、全部门、全游客的“八全”方针,着力打造“城市即景区、乡村即景点、农户即景观、文化即生活”的“桦甸旅游模式”,拉动全市旅游业迅速崛起。
大战略,大布局,大谋划,大发展——背后是“血本”。
在财政紧张的状况下,桦甸市坚持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按照“不低于上年本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的标准进行安排,通过项目补助、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旅游企业发展,有效引导了社会资本投向旅游开发。据统计,桦甸近年来累计投入旅游景区(点)建设3亿余元,相关基础配套设施建设10亿余元,形成了六大旅游功能区、40余个旅游景区(点)。
旅游兴,百业旺。
越来越多的“驴友”奔向桦甸——或为感受这里厚重的历史氛围,或为审视这里多元的文化内涵,或为欣赏这里瑰丽的山水风景。
寿山仙人洞、苏密古城、神密石刻成为历史文化游和现代科谱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的影视拍摄基地、摄影基地成为影视创作的首选,《关东金王》、《静静的白桦林》等近40部影视剧在桦甸拍摄完成;
依托中国长白山林蛙之都、国家野山参标准化示范区等品牌农业资源,着力开发特色农业观光、垂钓采摘、民俗体验、拓展训练等旅游产品,建成一批旅游名镇、民俗村和农家乐项目,促进了农旅融合、农民增收;
不断拓展旅游服务空间,重点发展节庆会展、影视拍摄、民间艺术、特色餐饮、旅游购物、休闲娱乐等旅游文化经济,旅游与文化的天然链接,相得益彰,形成了互动、共赢的发展局面。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鞭。
在改革振兴的号角声中,开放的桦甸穿行于全域旅游之中,又将在新时代为未来的历史写下怎样一篇新华章?
翘首以盼!
记者手记
一个绿色转型的城市样本
桦甸在变。
改革开放40年大浪淘沙,唯有以变应变、激流勇进,方得立于潮头。
桦甸必变。
当年之桦甸盛产黄金,名闻天下。随着资源匮乏,新的发展要求转型。
桦甸善变。
旅游兴市,岂不正是把准了时代脉博——积极摆脱资源依赖,化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成功实现绿色转型发展吗?
纵览桦甸近些年的发展轨迹,旅游之“绿”仅仅是其各个产业链条上最亮的底色。在项目建设的热潮中,集群化发展医药健康产业、多元化发展新能源产业、规模化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延伸发展新材料产业、转型发展林木加工业,等等,桦甸打出的一手手大牌无不与“绿”有关。其中,旅游的杠杆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绿”是一种眼界,看得远,方能走得远。
站在全域旅游这个支点之上,我们看到的是一座生态旅游新城,想送给读者的则是一个绿色转型的城市样本。
(江城日报记者李伟洪马婧)
——桦甸发布——
责编:曹铁权编辑:曲晴
投稿邮箱:hdtx11
sohu.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