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桦甸农民画
桦甸市是渤海国女真部落地,萨满宗教艺术是这里主要艺术形式。在萨满宗教活动的仪式上,所用的法器,都刻绘有各种神的图案彩绘以及剪纸,满族民间刺绣是以针代笔、以线代色在纺织品上完成的平面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讲,刺绣是一种“绘画”艺术。后又因关东文化渗入,使其更加丰富。成为桦甸早期的民间艺术。并有一大批的民间艺人。桦甸市以公吉韩氏,松木陈氏等家族传承作为主线。从光绪年至今,他们四代一直保留传承着这些民间艺术,但每辈都根据不同时代,有继承有创新。第一代康韩氏,本名韩玉,丈夫康世龙。光绪四年(年),生于山东昌乐,后随父流落东北,逃荒到吉林省桦甸市公吉小勃吉。韩氏是一个大户人家之女,善良聪慧、心灵手巧龙绣凤,她刺绣做的枕头顶非常有名。第二代,康秀珍(),是韩玉二女,从小学刺绣,并且亲自绣嫁妆,包括绣花鞋、花衣、幔轴穗、被格搭,而绣枕头顶刺绣为拿手。邻里、姊妹往往结伴刺绣,互相熏习。她不仅绣活好,而且擅长画图和剪纸是当地的一大才女。他95岁时还耳不聋眼不花,用外孙女的彩纸剪贴梅兰竹菊了好四花瓶贴在中堂,他还会给小孩看一些邪病(俗半仙),剪一些符字。她生有两个女儿,大女儿陈桂英有残疾,二女儿陈桂兰(74岁)——从小承担生活重担多,并且性格开朗,喜欢文艺,尽管不是喜欢上辈子手艺,却得过得去,第四代,康梅花,年出生,从小就到姥熏陶,很小就喜欢剪纸,画画,小有名气。后来她参加了乡文化站的美术辅导班,开始创作农民画创作。成为桦甸的农民画骨干。她的作品以民间艺术作为根基。
农民画艺术到真正的发展,是源于桦甸本土文化积淀和桦甸文化馆工作辅导成果,是在传统民间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规模基本上是由小到大。60年代末,70年初,农画顺应政治的需要,曾掀起一阵农民画热潮,出现了10余人创作队伍,主要以一些民间艺人和文化馆、站的美术骨干为主,李集全、白述智、滕志忠、吕延志、王金库、赵继元、朱瑜安一批骨干作者和辅导者。他们创作出一批较有影响的作品、如李集全的《青山长在》、吕延志《新歌满山》、刘金友《高梁红了》朱瑜安《抗联故事》深受好评。
80年代,桦甸的农民画的高潮期,创作非常的活跃,桦甸市文化馆长期办创作辅导班,从农民、学生、教师、工人以及家庭妇女,大家都拿起画笔,投入创作,拥有一支余人的绘画队伍。农民画已经从中国的民族文化、民间文化、民间艺术等民间艺术吸取营养,吸收了了民间艺术的剪纸、木板年画,皮影、蜡染、刺绣等民间艺术造型语言和色彩规律,创作出一批构图饱满、造型独特夸张、色彩明亮艳丽的农民画。作品带有本土文化的承传因素,基本上形成民间绘画艺术风格。年2月,中国美术馆举办“吉林市‘雪柳’农民画精品展中,我市骨干作者张德年的《闹洞房》、康梅梅《多彩的六月》《春雨》田桂玲《取菜》陈宝和《下须笼》等16件作品被获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同时康梅花《多彩六月》张德年《闹洞房》等10件作品以美元和元人民币被外国友人购买。
90年代,随着这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伴随着现代艺术观念的多元化个人风格的多样化,农民画家也在不断地完善自己,把国画、油画、丙烯、材料引进画面,无论在造型上、在内涵的深度上、表现方式及艺术风格上都已趋成熟。大大的拓宽了农民画的表现力和范畴。加之艺术家的独具匠心的追求,以其独的艺术语言,独具一格的表现手法,突出地方特色,在画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年桦甸县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艺术之乡”称号。
如今桦甸农民画已是桦甸享誉国内的一大文化亮点,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和品牌影响力。全市现有现农民画骨干作者余人,其中康梅花、卢凤霞2人被命名为“全国民间绘画优秀画家”;陈淑江等2人获“全国民间绘画优秀画家”提名奖;王咏梅等5人命名为“省民间艺术家”。秦福纯等10人被命名为“吉林市民间艺术家”。在国内外各级美展中参展作品件。其中86件作品分别在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展出;多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浙江美术馆、浙江秀洲?中国农民画艺术中心、吉林市艺术馆等收藏。件作品参加国家级展出,余件作品获得奖项,其中有21件作品获全国一等奖(金奖)。桦甸农民画代表吉林省参加由国家农业部、文化部、中国文联在京举办的中国首届农民艺术节,获中国首届农民艺术节“一村一品”项目奖、中国农民画精品展优秀组织奖、中国民间剪纸精品展优秀组织奖,受到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高度赞誉。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源自文化遗产日,是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建设重要主题之一,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目的是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