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英才辈出,灿若星河,他们用忠诚、智慧和担当书写了一首首生命的壮丽诗篇。西汉名臣鲍宣就是一个刚正不阿、敢于直谏、无私无畏、反腐倡廉的杰出代表。
鲍宣,字子都,祖籍渤海高城(今河北省盐山县)人,是西汉末年的忠直大臣。鲍宣出身贫寒,聪明好学。他深知百姓之疾苦,始终保持布衣素食的平民本色,对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的乡绅恶霸、贪官污吏嫉恶如仇,不徇私情。
西汉末年,汉王朝已经开始衰败,宗室外戚、权臣官僚疯狂掠夺兼并土地,农民无地可种,民不聊生。鲍宣看在眼里,痛心疾首,遂顶着满朝贪官及黑恶势力的巨大压力,愤言上书,写下了著名的“上哀帝书”和“论董贤”的奏章,震惊朝野。
当朝丞相孔光曾是鲍宣的举荐人,但他依仗权势,纵容部下践踏皇陵。鲍宣不徇私情,捕人扣车,触怒了孔光。孔光设计陷害鲍宣,以致汉哀帝下旨立斩鲍宣。此事引发了太学士的愤怒,爆发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学潮,千余太学士围困了丞相府和刑场,要求赦免鲍宣。后来,汉哀帝下旨免鲍宣死罪,发配长子。从此,长子成为鲍宣的第二故乡。
鲍宣定居长子后,以种田为生。他与百姓和睦相处,经常为人诊疾治病,从不收钱,在百姓中留下了极好的口碑。长子县鲍店镇,原名岳阳镇。时年中原大旱,大批难民从此经过,鲍宣在鲍店设粥棚、开店铺,赈济灾民。后来,为了纪念鲍宣,便把岳阳镇更名为鲍店镇。公元5年,王莽弑君篡位,鲍宣宁死不肯回朝与王莽为伍,并痛斥王莽的卑劣行径,终招王莽杀害,年约50岁。鲍宣死后,人们为了怀念和守护他,逐步迁居到鲍宣墓的周围,形成了一个村落,即长子县南鲍村。
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后,仰慕鲍宣的人品和气节,他访得鲍宣儿子仍存先父之风骨,遂封为御史大夫。后来,鲍宣的孙子也官拜司隶、太尉,后被封为上党郡公。东汉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班固专门为鲍宣写了传记,并载入我国二十四史的《汉书》。历朝历代无数文人墨客敬慕他的气节、风骨,写下了许多赞美和颂扬他的名诗佳句。
为了弘扬鲍宣精神,长子县委、县政府在鲍宣老墓旧址修建了鲍宣纪念园和纪念碑,成立了鲍宣研究会。现在,“鲍宣精神”和“精卫精神”已成为长子人民的自豪和骄傲。
法显的故事一部《西游记》让西天取经的唐僧玄奘家喻户晓。但是,第一个去西天取经的人并不是唐玄奘,而是出生于襄垣、出家于仙堂寺的东晋高僧法显。
法显出生于公元年,其家乡位于襄垣县虒亭一带。法显3岁时,一场可怕的疾病降临在他的身上。按照当时的习俗,送孩子到寺院是消灾的唯一办法。公元年,年仅3岁的法显正式踏入佛门,成为仙堂寺的一位小沙弥。
在仙堂寺,法显逐渐长大。年满20岁时,法显受了大戒,正式成为一名出家人。一心研究佛法的法显发现,佛法三藏中的律藏不仅内容很少,而且残缺不全。经了解,这些都是因为经书是由天竺僧人经西域传到中国的,由于路途遥远、携带不便、语言不通造成的。而对于佛教徒而言,没有戒律,修行就像黑夜里航行的船,无法到达彼岸。
唯一的办法就是亲自去天竺求法。几经周折,法显62岁时,西行求法的梦想之旅才终于开启。公元年,法显和慧景一行人从长安出发到天竺也就是今天的印度取经求法。
一路上,他们经过河西走廊,穿过死亡之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翻越人迹罕至的昆仑雪山,于公元年到达北天竺。然而北天竺并没有他们要找的经书。于是他们决定南渡恒河,去佛教的发源地中印度继续寻找。此时,同行的人有的早已返回,有的则选择了留在当地,只有慧景和道整两个人愿意陪同他一起继续南下。
公元年,法显历经艰难险阻后,终于在中印度的摩羯陀国巴连弗城看到了梦寐以求的经书律法!随后的3年多时间,法显在巴连弗的大乘寺,一边学习梵语,一边抄写经文。这段日子,是他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光。
一天,法显看到一位商人用一把中国的白绢团扇供佛。法显触物伤情,经书已经抄写完毕,该是回去的时候了。
公元年8月,74岁的法显带着经卷踏上一艘去往中国的商船。法显在海上漂泊近一年,经历多次惊涛骇浪和重重危险后,于公元年在山东青岛登陆,回到祖国。
前后14年,经30余国,行走几万里,取回了12部60余卷梵本佛经和戒律,并撰写了中国第一部游记《佛国记》。法显完成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壮举。
年后,遵循他的足迹,唐朝的玄奘也踏上了西去的旅途,成为继法显之后的又一位取经人。
吴琠和陈廷敬吴琠,清代沁州(今沁县)人,顺治十六年(年)进士。陈廷敬,清代泽州府阳城(晋城市阳城县)人,顺治十五年(年)进士。
吴琠和陈廷敬,一个沁州人,一个泽州人,均为古上党地区人,科甲出身,凭才学和品德得到朝廷重用,同时在康熙年间成为国家柱石,对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康熙说,朝廷用人,或以文学进,或以功能进,或以节操进。陈廷敬以文学获得重用,长期担任翰林院掌院学士,主持经筵日讲和管理南书房。他参与编撰了多部重要典籍,对清代文学、理学文化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吴琠以功能和节操被选用。他从基层做起,逐级拔擢,有丰富的安民治国经验。他长期领总宪,管狱讼,掌握生杀大权。但在“宽严相济、重视教化”的司法思想指导下,他在任期间,社会矛盾和满汉争端得到一定程度的平复,为康乾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吴琠出身贫寒,其祖上行贩为生,移居沁州后,过上半耕半读的生活。吴琠年少时,遭到明末流寇之害,被迫在破庙中栖身。祖父以莲台香案教其读书识字,流离失所,备尝艰辛。所以,吴琠身上有很强的民本意识,心中装着穷苦百姓,一生以身作则,不违初衷。
吴琠光风霁月,是人臣典范。康熙说他休休大度,风度端凝,为大臣之体、百官楷模。后世之君还多次提到他,甚至派人到沁州祭奠。雍正皇帝称赞他说,吴琠是“卓然一代之完人”。
吴琠为官40年,不置房,不置地,家中仍旧蓬门陋巷,父兄仍旧麻衣布履。他提拔举荐的官员众多,但没有为亲友谋过一官半职,尽管他的子侄中有四个人中了进士或举人,但没有一人做官。
陈廷敬是富家公子,出生于盐铁经济较为发达的阳城,祖上以铸铁起家,家底殷实。陈廷敬娶的是前明吏部尚书王国光的玄孙女,子女中与当朝亲贵也多有结交。其一生可以说是真正的光前裕后,家业兴隆。后世沾光不少,一处大宅院冠以“皇城”之名,成为AAAAA级旅游景区,各种文学剧本争相传颂,死后荣光更胜生前。
而吴琠,虽登相位,无家无产;子孙后人,无攀无援。他出生时的铁炉巷如今早易他人,后世为他修筑的祠堂,在承担了三百年的办学场所之后,也在战火中化为灰烬。
如今,吴琠故里留给后人的只有这高大的石碑,似乎在默默地诉说着什么。
其实,什么也不用说。赤条条来,赤条条去,正是吴琠的志向所在,不求坟茔高万丈,但留清气在人间。
麟绛骄子——魏拯民魏拯民是吉林省第一个中共省级机构——中共南满省委书记兼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政治部主任、副总司令。年,魏拯民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首批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魏拯民,原名关有维,年2月3日出生于屯留县王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年,16岁的魏拯民考入省立太原第一中学。此时,正是国民革命运动高潮时期,他立志投身革命,报效中华民族。第二年,他在省立一中参加共青团,次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5月,他回到家乡屯留县,与家乡的几位党员成立党支部,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年2月,屯留县党组织遭到破坏后,魏拯民去北平(今北京)考入私立宏达学院,一面学习,一面从事革命活动。
年11月,魏拯民受党指派,考入军阀石友三办的安阳军校,从事兵运斗争。第二年4月,魏拯民返回北平,在北大旁听,同时从事革命宣传工作。“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选派大批干部赴东北直接参加抗日战争,魏拯民即是其中之一。
年5月,魏拯民奉上级指示,赴前苏联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年6月,魏拯民在金川河里,与杨靖宇会面并召开会议,在会上作了《关于国际形势和共产国际七大精神》的报告,并决定把东、南满党组织合并,建立新的南满省委,同时决定把抗联一军和二军合编为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委,魏拯民任南满省委书记兼抗联第一路军总政治部主任。年2月,杨靖宇牺牲后,魏拯民肩负起抗联第一路军的全部重任。
魏拯民既是一位深谋远虑、能征善战的军事指挥员,更是一位稳重、干练、卓越的政治工作者。带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抗战必胜的信心,他率领抗联将士,在辽阔的东北大地上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艰苦卓绝、感天动地的撼人悲歌。
长期的斗争让他积劳成疾,年3月8日,魏拯民在吉林省桦甸县夹皮沟牡丹岭四道沟密营不幸病逝,献出了他年仅32岁的生命。
魏拯民的卓越才能和巨大贡献,得到上级党组织的充分肯定,高度评价他是“一位忠诚笃实很有毅力,富有一切能力,久经斗争的革命家”。
风雨林移拓荒人李龙太上世纪初,现在长治县林移村所在的地方名为“辛庄泊”,方圆数里,渺无人烟。年,河南林县的灾民陆续逃荒来到辛庄泊安身,才取名林移村,即:林县移民之村。年,幼小的李龙太随家人逃荒,来到林移村。当时,他们住着茅草屋,种着盐碱地,喝着糠菜汤,生活很艰难……如今已90岁高龄的李龙太回忆起过去的艰难岁月,仍历历在目。
当时林移村多是低洼沼泽、盐碱贫瘠的土地,十年九不收。年天气大旱,林移村一共饿死了24人。艰难的生计,在李龙太的心里烙上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年,29岁的李龙太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长,他立志要改变全村贫穷落后的面貌。
从当年起,年轻的李龙太就带领村里的青壮劳力成立了青年突击队,打响了打井抗旱、修渠排涝、取土垫地的大会战。“挑渠群众都很积极,打井遇到困难就党员带头,我第一个下井。”李龙太回忆道。
6年的时间,他们一共取土垫地余亩,移动土方1.6万平方米。往返的路程可以绕地球16圈半。
年12月,林移村被表彰为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在北京,李龙太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受到党和国家的表彰之后,群众的干劲更加高涨了。经过摸索和实践,李龙太创出一套科学高效的“间作套种”耕种方法,使粮食产量由原来的亩产百余斤增加到了千余斤。经过几年发展,林移村逐渐形成了“地里有井,井边有渠,渠边有树,树下有路”的“林茂粮丰”的喜人局面。年,林移人又领回了全国林业先进红旗。
但李龙太并不满足,他觉得应该居安思危,继续大踏步向前进。在他的牵头下,村里先后组织起了副业队、建筑队,办起了小工厂、砖窑,农林牧副开始全面发展,林移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在带领百姓脱贫致富的同时,李龙太也收获了诸多荣誉。其中之一就是年获得全国林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人民日报》《人民画报》《山西日报》也多次报道李龙太的先进事迹。
如今已经90岁高龄的李龙太说起当时艰苦创业的事情,仍然是如数家珍,历历在目。李龙太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带领全体村民艰苦创业,自力更生,几十年如一日的实干、苦干、巧干的精神,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后来人去传承和发扬。
本色——申纪兰的故事不变的齐耳短发,不变的蓝布套装,不变的朴实低调,不变的农民本色。
关于申纪兰的故事很多很多。她带领西沟妇女争取男女同工同酬,解放了广大农村妇女;她带领西沟群众植树造林、打坝造地,改变了西沟环境面貌;她带领西沟人民兴厂矿办企业,建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平顺县西沟展览馆,一帧帧照片、一件件实物、一段段文字,无言地讲述着申纪兰的风雨人生和她带领西沟人民艰苦创业的奋进历程。
农民科学家吴吉昌晚年来看望申纪兰时十分动情:“让他们给你换个工作,离开这个地方吧。”申纪兰却说:“吴大哥,不是西沟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西沟呀。”
年,申纪兰当了山西省妇联主任。人事部门找上门来,说要为她转户口。申纪兰想:户口一转,就再也不算是西沟人了。
她决定先回趟西沟,跟朝夕相处的乡亲们讨讨主意。申纪兰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西沟人最了解她。在“户口问题”上,大家很快形成了共识:户口不转,等哪一天不当干部了,回来锄头一扛,还是个西沟人!
当时,她就向省里提出: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领工资,不脱离群众,不离开西沟。最终,组织上答应了她的“条件”,西沟人称申纪兰回村里是“裸回”。
一生中,申纪兰不知面临过多少次重大选择,又放弃了多少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但每一次选择都彰显了她的高尚品格,每一次放弃都凸显了她的人生境界。
根据村里的总体规划,申纪兰的老房要改造,村里想给她换个地方建新房,旧的留下做纪念馆。申纪兰坚决不同意。换地方得占耕地,纪念馆更没必要。“周总理把骨灰都撒了,我留房子做啥?”
说起房子,申纪兰的儿子感慨地说:“那时我们多么需要房子呀,我和父亲在办公室整整住了七年。”
实际上,孩子们想不通的何止是房子。申纪兰小女儿在市政上班,修了10年马路。一次回家过年,女儿伤心地对申纪兰说:“妈,能不能给我换个工作呀?我太累了。”申纪兰心酸了,含着泪对女儿说:“好孩子,劳动受人尊敬,妈不就劳动了一辈子吗?回去好好工作吧!”
而像这样的事,在申纪兰的一生中还有很多很多。
有人问申纪兰,您的一生用两个字概括,是什么?申纪兰说:忠诚。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一生俭朴,一生清廉,一生忠诚。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
编辑:李大琛
版权声明长治日报社所属《长治日报》、《上党晚报》、i长治网和新媒体平台享有版权的内容,任何单位及个人在互联网、无线客户端、微博和白癜风专治医院有哪些白癜风能治么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