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桦甸市年肉牛产业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桦甸市八道河子镇四合村国发公司头肉牛养殖项目工地隆重举行,开工现场彩旗猎猎、车辆穿行、机器轰鸣,一派热闹景象。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局长张国华、吉林农业大学校长冯江、吉林市委书记贺志亮、副市长陈东及相关部门领导,桦甸市在家的市级领导及各部门主要领导参加开工仪式。
据桦甸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介绍,当日桦甸市共集中开工肉牛养殖项目6个,除主会场国发公司头肉牛养殖项目外,其他5个分会场项目同时开工,项目总投资9.94亿元,年计划完成投资3.57亿元。6个肉牛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是桦甸市肉牛产业集中建设、规模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桦甸市积极抢抓全省实施“秸秆变肉”工程的历史机遇,立足资源禀赋、找准比较优势,在政策促动、项目拉动、示范带动、品牌驱动上精准落子、强势布局,全力推动肉牛产业走上跨越发展快车道。
抓统筹、明路径,下好规划引领“先手棋”。桦甸市坚持把肉牛产业作为强市之基、富民之源,全面推进“”黄牛产业转型攻坚计划,成立了由书记和市长任双组长的黄牛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建肉牛产业发展办公室和用地保障、项目服务、金融扶持、环境监督、技术服务、质量安全、宣传引导等7个专项工作组,高位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各项工作。桦甸市在年以1号文件形式制定出台《肉牛产业发展实施意见》,今年聘请专业机构编制完成《桦甸市肉牛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未年五年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规划全市黄牛饲养量今年达到19万头、年达到23万头、年达到30万头,力争年达到50万头,年均增长32%以上;秸秆饲料化利用率今年达到26%、年达到28%、年达到45%。围绕年度目标,黄牛办牵头抓总,制定落实基础性调查、金融政策、项目服务、包保机制等20项重点工作方案,分解任务、清单推进、销号管理,确保各项工作高效落实。
抓项目、强支撑,下好投资拉动“关键棋”。桦甸市坚定不移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聚焦肉牛规模化养殖和畜产品深加工,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产业链招商,市级领导带头“走出去”“请进来”,吸引多元投资主体参与现代畜牧业发展,推动重大项目签约落地。今天集中开工的6个千头以上规模项目各具特色和代表性,其中:国发公司投资4.5亿元的头肉牛养殖项目是典型的国资引领型项目,总占地面积62万平方米,配套建设牛舍、生活管理区、饲料供应区等基础设施。项目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4.42亿元,利润万元,安置就业人。投资2亿元的桦牛种牛研发繁育基地项目属科技创新型项目。投资2亿元的吉林市温州商会头肉牛养殖项目属外来投资型项目。投资万元的永盛煤矿头肉牛养殖项目属资源枯竭矿山转型项目。投资万元的瑞中科技0头高品质黑牛养殖项目属高端示范型项目。投资0万元的二道甸子镇暖木村合作社0头肉牛养殖项目属合作社增量型项目。6个开工项目全部建成可增加养殖1.6万头,并持续示范带动周边农户增加饲养约10万头,对培育肉牛产业龙头企业、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将发挥重要作用。为加快项目进度,全面落实了市级领导牵头的项目建设“四位一体、五项联保”机制,分别制定了包保方案和包保台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如期建成投产。
抓示范、强带动,下好扩群增量“制胜棋”。桦甸市深入落实龙头企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带动发展模式,不断壮大肉牛养殖发展规模。桦甸市金牛牧业有限公司是省级畜牧业重点龙头企业,经过多年滚动发展,逐步形成了集肉牛标准化养殖繁育、清真屠宰加工、全程冷链配送、品牌化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态势,被指定为北京冬奥会合作企业供应商,公司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寄养、订单等多种模式,带动农户余户,养殖黄牛2万多头。今年以来,桦甸市围绕肉牛扩群增量,坚持集中和散养“统筹抓、一体推、互促动”,强化产业资本与资源要素跨界整合,推动实现整村推进与分户饲养相辅相成、小规模与大群体协调发展,一季度全市肉牛饲养量达到12.85万头,同比增长24.6%;养殖万头以上的乡镇5个,万头以上村1个,千头以上的村31个。下一步,将通过“1个万头基地示范、5个规模化养殖场带动、1.8万头自繁增量、1.2万头采购扩群”方式,挂图作战、“五化”推进,确保年内饲养总量达到19万头。
抓服务、优环境,下好要素保障“精准棋”。金融惠农方面,为破解养殖户融资难、融资贵等突出问题,在认真落实“吉农牧贷”等政策性贷款基础上,积极探索金融助农新模式,发动农行、邮储、农商行、惠民银行等8家银行机构推出18款金融产品,编印了《年肉牛养殖金融产品介绍》手册,在各乡镇组织“银农”金融对接会10场次,扶持一般户和养殖大户发展肉牛产业。1-3月,累计发放贷款户、万元。预计1-4月可放贷1.8亿元,全年信贷规模预计达到2.5亿元以上。财政支持方面,进一步加大养牛户贷款贴息力度,全面落实粗饲料开发利用、标准化规模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等财政奖补政策,鼓励引导更多农民发展黄牛产业。项目用地方面,全面开展可利用土地调查,促进闲置建设用地、村屯闲置空地、闲置校舍和一般耕地合理开发利用,为黄牛产业项目发展提供充分的用地保障。技术服务方面,以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抓手,狠抓防疫队伍、监管体系、标准养殖场等建设,建立兽医巡回医疗队,加强口蹄疫等重大疫病的综合防治,维护无疫区建设高效运行,保障不发生重大动物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抓转化、保生态,下好农牧循环“共赢棋”。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加大秸秆饲料开发力度,提高玉米秸秆过腹转化能力,在黄牛大镇二道甸子镇开展秸秆养牛试点示范,全镇玉米秸秆基本实现饲料化利用,有效杜绝了野外焚烧秸秆现象发生。去年全市饲料化利用玉米秸秆18.36万吨,利用率达20.2%,全域实现秸秆禁烧“零火点”目标。粪污污染是制约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桦甸市按照“就地消纳、农牧循环、综合利用”的原则,加快推进散养密集区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逐步实现黄牛养殖“下山、离屯、入区、进园”,同时利用奖补资金支持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实现粪污发酵还田,减少环境污染。累计建成规模养殖场(小区)16个,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上,黄牛养殖加快向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了畜牧业和农村生态建设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抓科技、育良种,下好品牌建设“长远棋”。良种繁育体系是黄牛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围绕“桦甸黄牛”良种繁育,桦甸市持续抓好72个人工改良站建设,开展肉牛人工改良员技术培训,品种改良率自年以来始终保持95%以上,通过改良后的个体体重由以前多公斤达到现在公斤以上。“桦甸黄牛”的能繁母牛数量持续提升,今年可达到7.6万头规模,始终保持在黄牛总数的70%以上水平。“桦甸黄牛”先后获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目前,围绕本地役牛与“西门塔尔”“安格斯”三元杂交改良,由金牛牧业公司投资2亿元,与吉林农业大学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实施金牛牧业桦牛种牛研发繁育基地建设,该项目建成后,核心种牛群达到1头,每年可对外提供优质种牛头,生产优质冻精万剂,经济效益万元以上。下一步,桦甸市将以“桦甸黄牛”品牌一体化建设为导向,依托金牛牧业公司,加强“一区、一品、一牌、一标识”(一个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一个特色引导品种,一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运营管理机制建设,巩固国家级、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成果。充分利用东博会、农博会等交流平台,发挥新媒体、电商、网红等传播作用,做好品牌宣传和品牌产品的产销对接,扩大“桦甸黄牛”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品牌价值。
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桦甸市以肉牛产业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为契机,全力按下兴牛强牧“快进键”,吹响产业转型“冲锋号”,跑出跨越发展“加速度”,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迈好第一步、展现新气象,“桦甸黄牛”正以矫健的步伐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文字:政府办
图片:融媒体中心记者刘洋
文字编辑:孙丽婷
编辑:迟学鹏吴鸿宇
编审:谢郑阳孟繁光
总编:于海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