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桦甸招聘
桦甸旅游
桦甸房产
桦甸天气
桦甸新闻
桦甸特产

桦甸山区的林蛙养殖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东北长白山林区的中国林蛙养殖事业逐渐兴起并不断发展。据吉林省林业厅年统计,当年全省已有林蛙养殖户多户,每年可收获成蛙6亿只。

在林蛙养殖中,桦甸东部山区应该算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地方。

中国林蛙(Ranachensinensis),俗称蛤蟆,也叫哈士蚂,医药界又称“田鸡”,是一种经济价值极高的两栖动物。林蛙有雌雄之分,当地人将雄蛙叫“公狗子”,将雌蛙叫“母抱子”。秋季的“母抱子”因大量吸食,在输卵管内形成一团团油状的蛋白质,人称“蛤蟆油”或“田鸡油”。林蛙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宴席上的美味佳肴。林蛙油,是珍贵的药用和滋补保健品。林蛙油中含有蛋白质56.3%、脂肪3.5%、矿物质4.7%、无氮有机物27.5%,并含有人体所必需的18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具有“补肾益精,养阴润肺”之功效,能抗疲劳、抗衰老、降血脂、提高免疫力、增强记忆力、改善性功能,促进人体增高,对身体虚弱、病后失调、产后进补均有极强的滋补作用。近年来,蛤蟆油还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已制成“田鸡油口服液”、“雪哈口服液”、“冰哈王高级饮料”等产品。研究表明,从林蛙皮中提取的保湿因子,添加到化妆品中,保湿效果良好;从林蛙卵中提取的低分子活性物质,具有良好的养颜作用。

中国林蛙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的东南部山区,如吉林的桦甸、舒兰、蛟河、抚松、安图、磐石、长白、敦化,辽宁的清原、新宾、恒仁、西丰,黑龙江的五常、尚志、宁安等县。此外,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青海、西藏、四川、湖北、江苏也有分布,但其品质远不如东北林蛙。

中秋节前后,天气转冷,林蛙下山,回捕也就开始了。

中国林蛙每年10月至翌年3月为冬眠期,4—6月份为其繁殖期。清明前后,江河解冻,林蛙会从江河中爬到岸上,找一个水泡子交配产卵。赶到雨天的晚上,林蛙会大批地上岸,打着灯笼在河边走,那蛤蟆简直是层出不穷,一两个小时就可以捡一面袋子。产卵期每只雌蛙可产—枚卵,经1—2周的自然孵化,5月初出现蝌蚪,6月下旬蝌蚪变态为幼蛙并进山。进山后的林蛙白天隐匿于草间,夜间出来捕食昆虫。中秋节前后的雨夜,它们会赶紧下山,到江河里去越冬。

林蛙下山时,可以挖沟截获,也可以下河捕捉。挖沟截获,当地人叫挖“蛤蟆趟子”,就是在山脚下挖出几里长、一尺来深、一尺来宽的小沟,蛤蟆晚上下山时掉到沟里爬不出去,人一早起来顺着沟拣就可以了。下河捕捉比较原始的办法有两个,一个是翻石头,见到就抓;一个是下“笏子”,就是将河水截流成一个狭窄的小出口,在出口处放一个柳条编的小篓,蛤蟆进来后也出不去,早上从小篓里就可把蛤蟆掏出来。

捕获的母蛙用绳穿起来挂在房檐下,蛤蟆油自然下坠集于下腹。冬天剖开蛙腹,取出“油”,用水一泡,第二天即可发成一大碗,加水加糖蒸熟即可食用。我父亲70多岁时,我们家里生活仍很困难,但一到冬天,我们还是要想法让他每天早上都能喝上一碗蒸好的蛤蟆油。喝了蛤蟆油,他一冬不嫌冷,气色也比平时好。那时的蛤蟆并不值钱,小碟那么大的母蛙,每个也就5分钱。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林区人烟稀少,林蛙多得惊人。秋季的雨天,有的公路上被汽车压死的林蛙不计其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林蛙油的需求越来越大,市场上林蛙油每公斤已卖到三四千元。由此导致人们对其进行毁灭性捕捉,再加上人口急剧增加,森林面积不断缩小,林蛙的栖息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使中国林蛙处于灭绝的边缘。为保护和开发利用这一珍贵的资源,近年来,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省已大力发展中国林蛙的人工养殖。

人工养殖林蛙,主要是在春季,清明前后,把林蛙上岸交配所产的卵团收集起来,集中放到几个孵化池里进行孵化,以便控制水温及其它动物或人为的损害,待蝌蚪出现后及时喂养,蝌蚪变为幼蛙,放它们进山。人说林蛙很怪,它从哪里上岸,还从哪里下水,上山以后也只在山窝里活动,从不过岗。人们利用林蛙的这一习性,秋季便可在山下围栏回捕。

据对一位养殖户的调查,他在桦甸市东部山区承包了一条沟,每年孵化团蛙卵,按3%的成活率计算,每年可出蛙18万只,三年生的林蛙即可回捕上市,如一年回捕9万只,起码可收入5万余元。

年以来,我多次进山,拍摄了林蛙的春养、秋捕和加工过程。

一、春养

人工养殖林蛙,首先要挖出池子,以便于林蛙孵化和越冬。每年清明期间,池子化冻后,林蛙从河里跳到岸上或进入池中,或进入其它小水塘,交配、产卵。这时养殖户要把其它小水塘的蛙卵捞出来,放在自己的孵化池中。待小蝌蚪形成,用玉米面等饲料喂养。长出四条腿后,就可以放它们上山了。

整整一个夏天,它们都在山上活动,自己觅食,不用管它。

这是一个养殖户建在山里的房舍

为防外人进山盗猎林蛙,养殖户们大都养些烈狗

利用林蛙清明节前后要上岸排卵孵化的习性,养殖户们挖了一个又一个大小不等的孵化池

交配中的雄蛙紧紧地抱着雌蛙,长时间不放

求偶的雄蛙在岸边呼唤

排出不久的蛙卵

刚排出的蛙卵

养殖户要把外面泡子里的蛙卵收集起来,放在专门的孵化池里

收集蛙卵

春天,孵化池里成团的蛙卵

蝌蚪已见雏形

??

孵化出的蝌蚪

幼蛙

二、秋捕

中秋节前后,天气转冷,林蛙下山,回捕也就开始了。

这是比较原始的办法,下“靰子”,即柳条编成的小篓。林蛙进篓后,由于水水流很急,爬不出来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人们捕捉林蛙主要是下河抓捕,这也最原始的捕捉方法,对林蛙的生态没有致命的威胁

后来逐渐发展到用磁电机将林蛙打昏后捕捉。林蛙被电击后,有的当场死亡,有的昏迷不醒。如果当时抓不住,过一阵它苏醒过来,还会活下去。

上世纪80年代初就有人用塑料布圈起一道“长城”进行围捕。如此捕捉,林蛙老少三辈均不能幸免。这在当时已经是很残酷的方式了。

养殖业兴起后,林蛙捕捉成了有计划、有目的、利用与保护相融合的活动。

回捕林蛙,时间紧,工作量大,每户往往要雇用七八个十来个人,平时冷寂的山上顿时热闹起来

这个对林蛙没有伤害的办法还在用。这位正在编制的虚笼(俗称“靰子”),它可以放在急水流上,林蛙进去出不来

用“靰子”捕捉到的林蛙要赶紧抓出来放到塑料袋,拿回去分拣

更主要的方法还是建塑料墙(蛤蟆趟子)。秋雨一下,林蛙纷纷下山,但来到蛤蟆趟子就被挡住了。

林蛙的天敌有老鼠有蛇有鸟,为了躲避天敌。它白天一般不下山,总是喜欢在雨夜成批地下山,奔向有水的地方。前边介绍过,它从哪上山,还从哪下山,回到原来的地方。这样就可以利用塑料墙挡住它、抓捕它。

出去不到一个小时,几个人就抓回来这么一兜子

分拣时,要把成龄雌雄蛙分别拣出,大部分雌蛙卖给加工企业,大部分雄蛙推向市场作为食用。同时要保留部分雌雄成蛙,以供来年交配产卵。所谓成蛙,是指生长三年以上的蛙。

其余的幼蛙被放入越冬池中,以便让它们来年上山继续生长。

这种分类处置的方式,即收获了商品蛙,又保证了大批幼蛙的存活,让它们能世世代代地繁衍生长。不像过去,一网打尽,大小通吃。

这只“母抱子”重达80克

秋天的越冬池周围是一片美景

三、加工

林蛙的养殖与加工是分开的。养殖户一般不搞加工,而是由加工企业来搞。

林蛙的初加工主要是剥油。一般包括穿串、干制、软化、剥油四个步骤。

穿串:将捕捉的雌蛙分成大、中、小三级,分别穿串晾晒。穿串时用铁丝或麻绳将林蛙的两鼻孔穿成串,间隔2厘米,每串50-只不等,平行挂于通风干燥处,要活着穿串,任其自然挣扎死亡,这样蛙油成块,便于取油,质量好。

干制:干制方法有自然干燥和机械干燥两种。自然干燥又分日晒法和室内干燥法。日晒是将蛙串放在阳光下晒干。在晴天条件下,经六至七天可基本干燥。室内干燥是用火炕或火炉加温干燥,将蛙串挂于室内空中,保持室温20~25??,经四天可基本干燥。人工养殖林蛙产量大,需用干燥室干燥,或用火炕、火炉干燥。

目前最好的干燥方法是机械干燥法。它是采用烘干箱进行干燥。采用机械干燥法省时省力,速度快,加工出来的油块质量好,无污染

软化:从干燥好的蛙干中取油之前,首先将蛙干从铁丝上取下,放于60~70度的水中浸泡1-2分钟,捞出后装入湿麻袋里,上面再盖上一层温湿的麻袋闷1小时左右即可剥油。

剥油:即把林蛙腹部剖开,取出油块。放在通风干燥处,让其充分干燥,也可放于烘干箱内烘干。

上述加工步骤,我多次见过,拍过,也亲手操作过。但林蛙油的深加工,那是企业的秘密,我还没有涉猎,只是拍过深加工后的部分产品。县城加工点里晾晒的雌蛙

县城加工点里晾晒的雌蛙

山区有的农户也在从事林蛙加工

在晾晒过程中,雌蛙的油逐渐集于下腹

晾干后即可剥皮取油

干林蛙油

一只林蛙可以扒出一大块油

?

深加工后的产品

一只林蛙油可以泡出这么一碗

长白山区的林蛙,从自然繁殖、只捕不养,到人工养殖和有计划的捕捉,从千家万户酷捕滥获、大肆围剿,到有组织有秩序的规模化生产,从濒临灭绝的境地,到资源的永续利用,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的进步。不说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单是从一个物种的延续上来看,也是值得肯定的善举。

当然,在林蛙人工养殖发展过程中也有矛盾。养殖林需要承包一条山沟,包括山上松籽的采集权,当地人叫“包沟”。当年是有钱人才能包得起,而区内的农民和林场普通职工拿不出十几或几十万元的承包费。谁承包谁就封山,农民连上山采山菜、打松塔、采蘑菇的权利都没有了。因而他们有很大意见。这个问题如何解决,还需要探讨。

??

赞赏

长按







































专治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北京哪里的白癜风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dianzx.com/hdtc/924.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