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我们远一点。”葛丽坤和发热门诊的26名护士每天都会和家人说这句话。同事送来的茶饮在这个冬天很温暖苍雁摄35岁的护士长葛丽坤始终在发热门诊。她所在的医院是当地唯一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医院。疫情期间,发热门诊已接待近例发热患者,其中包括与确诊患者密切接触的8人。葛丽坤的双手像砂纸一样粗糙苍雁摄葛丽坤并不是第一个说这句话的人。当地第一例新型冠状病毒引发医院就诊时,曾多次和医护人员说:离我远点啊,别传染给你们。为了离64岁的母亲远一点,血液免疫科护士韩冰在申请到发热门诊前,医院附近租了间房子,和另一名女护士同住。韩冰穿好防护服即将上岗苍雁摄在葛丽坤“招募”护士的信息发到群里后,韩冰立即和葛丽坤“私聊”,她的“申请理由”比较特殊:“我得过肺炎,有‘抗体’,知道如何护理这样的患者。”韩冰曾在年得过严重的肺炎,在重症监护室住了大半个月。大家积极报名去发热门诊葛丽坤摄实际上,韩冰的“抗体”说法是不准确的,她为自己能够去发热门诊找了一个理由。中午11点30分,换好隔离服的韩冰走进发热门诊。从早上开始,她就没有喝一口水,进发热病区后,更是不敢喝水。“不吃不喝,不上厕所。”韩冰笑着说。给发热患者采血葛丽坤摄“为了避免麻烦,我们都控制饮食。”在同事的协助下,46岁的神经内科医生徐鸿雁穿好防护装备大概会耗时20分钟。这些装备包括:N95口罩、护目镜、两层隔离口罩、防护衣和鞋子。对发热门诊全体医护人员来说,去洗手间一次,便意味着防护装备要重新更换。为了抗击疫情,导致部分医疗物资紧缺,他们明白自己身上装备的重要性。鉴于此,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里面会穿着成人纸尿裤。徐鸿雁到岗后,已经接诊两例武汉回乡人员。给“患者”测体温、验血、拍摄肺部CT、留院观察,每一步都预示着风险。最难挨的是值夜班。地处中国东北部山区的桦甸市,冬日夜晚的气温达到零下20多摄氏度,为了保持空气畅通,“污染区”会每1至2小时通风。“护士长给我们准备了热贴,这很管用。”45岁的楚红云医生认为自己“有一定经验”,在发热门诊值班后,她会刻意与人保持距离,“说话要保持一米远”,她明白自己是“易感染的高危人群”。实际上,她还刻意“疏离”了两个孩子。3岁的孩子已送到亲戚家,只有17岁的女儿在家。楚红云回家后会主动远离:如果做饭要戴上口罩,家人吃饭时在各自的房间,说话要隔着门。女儿不会知道的细节是,母亲“全副武装”值班10或14个小时的滋味并不好受。防护衣为了防止病毒渗透,内外隔离,穿在身上忽冷忽热。由于东北气温低,护目镜经常上霜,成人纸尿裤还会带走体温。发热门诊里医护人员在忙碌苍雁摄医生张波涛下班后的自我隔离更加彻底:下班后独自居住,想家人了便打个电话。“想让他们离我远一点,我选择这份职业,我愿意承担这份风险,但不想给家人承担。”张波涛说。作为桦甸市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防治专家组组长,医院副院长张伟东需要协调多部门,也需要对特殊患者进行会诊。往往一天下来,他的声音嘶哑到很有“磁性”。“医院,需要防范及时。”张伟东说,确诊的那例男患者体重多斤,因为过于肥胖有很多不确定性,现已转院治疗。“我每天都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dianzx.com/hdtq/12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