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欢度中国传统佳节
观赏中国民间绘画
?桦甸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地处长白山脉,松花江上游,白山湖、红石湖、松花湖像一串碧玉,镶嵌在桦甸大地。夹皮沟金矿具有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黄金第一矿”“长白山下黄金国”。同金子一样驰名的是桦甸农民画,幅幅画作金灿灿的,各种奖项灿烂辉煌。桦甸市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年再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回娘家》卢凤霞
桦甸历史悠久地域文化厚重
桦甸市博物馆,展示了悠久翔实的历史。早在16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寿山仙人洞就有人类居住,洞穴里发现的打制石器和动物骨骼化石,是人类早期活动的文化遗存。距今五六千年前,桦甸进入新石器时代。春秋战国时桦甸为燕之北方,以桦甸西荒山为代表的特殊墓葬类型,以及出土的触角柄细身青铜短剑、丁字形柄曲刃青铜剑等多件文物,反映出与中原文化的密切关系。唐代渤海国是我国东北少数民族粟末靺鞨建立起来的地方政权,受唐朝册封与管辖,被誉为海东盛国。桦甸苏密城为渤海国长岭遗址,古城为正方形建筑,外城周长米,内城米,是现今保存最为完好的渤海时期建筑规模较大的城市遗址。渤海国共历15代王,存续年,依唐制、书汉文、习汉俗,与唐文化息息相关。新建的渤海广场,记录了渤海国的兴衰历史。辽金时期,桦甸先后属于辽朝东京道和金朝咸州路。元代属辽阳省开元路。明代为奴尔干都司,是海西女真人发祥地之一。清末民初,韩边外雄踞江东桦甸80年,被称为“关东金王”。厚重的历史文化,给桦甸人增加了智慧和创造力。
桦甸留存大量的抗联密营战迹地,革命精神代代传。年“9·18”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桦甸各族人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武装斗争。杨靖宇、周宝忠、王敬明、魏拯民等抗日将领多次在桦甸召开重要会议,战斗在桦甸大地。年3月8日,中共南满省委书记、抗联第一路军副总司令魏拯民同志病逝在夹皮沟的密营中。抗联烈士的革命精神光照千古。抗战胜利后,东北民主联军解放桦甸县城,成立了中共桦甸县委和县民主政府。年5月,在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东北的时局下,桦甸党政军机关主动撤出县城和江西五个区,建立吉南和桦南革命根据地,成为对国民党军队开展游击战的前沿阵地、吉林省解放战争的大后方。年开展夏季攻势,解放军收复桦甸县城,桦甸人民获得二次解放。年桦甸县城被洪水淹没,面对灭顶之灾,在党的领导下桦甸群众发扬革命战争年代的特别能战斗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取得抗洪救灾的双胜利。桦甸人用革命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创造了奇迹,经济实力跻身全省县(市)三强,跨入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强和最具有投资潜力50强行列。
如今桦甸大地生机勃勃,改革开放硕果累累,经济社会环境为农民画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桦甸精神融在农民画中,形成了大山的风采,大江的情怀,大美的意境。
桦甸人杰地灵,文化教育事业繁荣。桦甸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积极塑造“城在园林中、楼在绿树中、人在鸟语花香中,车在绿色长廊中”的生态城市形象,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被评为全国中小城市管理创新奖及和谐中小城市示范单位。桦甸文化体育事业相继获得“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地区”“全国武术之乡”等荣誉称号。以桦甸歌舞团形成的“桦歌”品牌,连续10多年参加央视春晚和戏曲晚会,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上都有上乘的表演,向全国亿万观众展示了桦甸人的精神风貌和艺术风采。
桦甸农民画成为中国民间绘画的艺术奇葩,在国内外各美展中参展作品件,其中件作品分别在美国、日本、德国、丹麦、加拿大等国家展出,多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浙江美术馆、秀州·中国农民画艺术中心、吉林市艺术馆等收藏。件作品入选《中国农民画优秀作品集》《全国现代民间绘画优秀作品集》《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中国农民画画展作品集》;件作品发表在《美术向导》《中国农民画报》《美术》《新华文摘》等全国性报刊;年桦甸农民画参加了文化部、农业部、中国文联共同举办的“中国首届农民艺术节”,受到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高度赞誉。年是桦甸农民画大丰收的年份,农民画作品参加了全国性多项画展,获得18个全国性奖项、14个全省性奖项。
桦甸农民画被中央和省市新闻媒体以不同视角、多种形式宣传报道。桦甸农民画已经成为桦甸市的金字招牌,享誉海内外。
画风追求唯美民间文化丰富
桦甸农民画家群体,创作凭天性,靠灵感,随心所欲,追求唯美。作品质朴不乏华丽,粗犷不乏细腻,亮丽不乏和谐,火爆不乏柔情,看上去华美,品味起来意境美,展示了桦甸山美、水美、人美、艺术更美。
农民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表现农村生活之美。康梅花的《春雨》是借农家小院一角表现春雨“贵如油”的场景,鸭与鹅伸长脖子喜迎春雨,雨水从它们身上滴在地上,展翅的、戏水的、亲水的、好不热闹。不善玩水的白鸡,有的在鸡架内产蛋,有的伸着脖子在篱笆墙上观望;山雀从远处飞来,有的落在缸盖上,有的在吸吮瓢中仅存的一点雨水;扣在树杈上的水桶底上有一汪水,清清流淌,篱笆墙外两棵李树花开。作者细心地表现初春时节“春雨贵如油”,贵就贵在春雨给万物带来生机和活力。作品虽然没有人物出现,但作者含蓄温情地表现了农家小院的质朴之美。《多彩的六月》画中呈“S”形的小溪从茂密的深林中流淌到山坡上,在这春夏之交的山区,一片生机盎然,百花盛开,群蝶飞舞。年轻的农家妇女三五成群地来到河边洗涤,各种床单、被面、枕套晾在河畔。人们在水边梳洗,山花、伞花、布花、蝶花、心花交织在一起,竞相怒放。多彩的六月,多彩的生活如梦如幻。《关东婆娘》画中三位农家妇女形体敦厚朴实,眉宇俊秀,面色红润,服饰传统,色彩艳丽,有着返璞归真的东北风韵。画四周以小幅图案表现送亲出嫁、生儿育女、家务劳作、耕田务农的农家生活场景。作品优美、直率、朴实、生动地展现了东北女人勤劳、善良、贤惠的传统美德。康梅花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优秀画家”,她的作品以表现生活见长。
山里人生长在山区,依恋大山,乐于表现大山之美。长白山具有大地的品格,厚德载物,一年四季都把宝藏奉献给山里人。桦甸农民画“采”字系列作品就是表现山区人靠山吃山,靠山爱山的。《采榆钱》描绘的是初春,榆树钱挂满枝头,钱串子嫩黄色,惹人喜爱,年轻人攀到树上采摘,妈妈和孩子在地上捡拾榆树钱。过去在青黄不接时节,榆树钱曾帮助人们度饥荒,对于大自然的恩惠,农民世代不忘。《采黄蘑》表现的是在夏日里人们采黄蘑的情景。在山上倒木中玉黄蘑一串串泛着鹅黄,身穿各式花衣的女孩们采满背篓和柳条筐,绿色大地、耀眼的黄蘑、红布衫、粉色的野花交织在一起,让人心醉。《采秋果》《采山果》以不同的方式表现秋季里各种山果累累,人们三五成群,上山采摘各种坚果,表现小秋收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山冬青》《采冬青》是山里人特有的情趣。在寒冬冰雪大山中,万木枯萎,唯有冬青寄生在树上,枝条翠绿、黄花红果,吸引着山雀飞来觅食。人们在地上拣拾冬果,其乐融融。此时此景如同雾凇一样是天地造化、天人和谐的奇观。
画说民俗风情,传承历史文化,展示社会之美。桦甸地处辉发河上游、松花江上游,曾是明代海西女真人扈伦四部乌拉都、哈达部、辉发部落群体居住地,也是清朝满族龙兴宝地之一。满族民俗文化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女农民画家卢凤霞创作的《萨满情》《萨满魂》《鼓神》等农民画再现了萨满原始宗教文化,展示了满族祖先祭天祭地、祈雨求丰收的场景,也表现了满族家祭的习俗文化,是满族文化的艺术佳作。她的《卧勒多女神》《阿布卡女神》《树神》《女魂》《鹿女神》都再现了萨满文化多元崇拜、自然崇拜的形象。《萨满风俗》8幅系列画,再现了满族青年男女多姿多彩的风貌,展示了满族的服饰文化。《百猴图》《十二生肖》图谱别具一格,融汇了大量的满族民间艺术,表现了满族图腾崇拜和审美情趣。《乡村四季》长卷,又是融满汉文化为一体的杰作,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生活。
桦甸农民画不仅吸收了民间剪纸、刺绣、玻璃画、木刻、泥塑等传统手工艺术,还大胆地借鉴了版画、国画等绘画元素,形成独特的风格,作品雅俗共赏。刘兆娥的《八牛发》《路遇》,王咏梅的《九月乡村》《乡情系列》等作品都充分运用了幽默夸张变形,以朴拙的笔触刻画人物,表现事件,质朴真实地再现农村生活。张德年的《关东女人》《闹洞房》、孟祥珍的《春曲》、杨爱峰的《大棚春色》、秦福纯的《晚归》《秋收》、李忠秀的《摘草莓》等作品都充分运用大红大绿、大黄大蓝,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使气氛更热烈、更生动、更感人。
借鉴水墨画技法,形成独特的农民画风格,是桦甸农民画家艺术上的创新。《采蘑菇的小姑娘》在全国大赛获金奖,是典型融入水墨技法的代表作。作者充分利用宣纸韧洁光亮、白净不变色的特点,采取广告色、国画色搭配使用,描绘了水墨画的山林背景。画面大气、厚重,烘托了画中小姑娘的隽美。作者巧妙地把小姑娘正脸和侧脸画在同一平面上,突显两只大眼睛环顾四周,在两只乌黑的大辫子映衬下炯炯有神;身上红色粉花的连衣裙,透着剪纸艺术的效果,背景和服饰以及手中的工具都衬托着小姑娘天真、机灵、勤劳,使人物灵动可爱。张德年的《明日》《夏日》《晚归》《晨牧》《鹿鸣春》,刘宝兴的《冬晨》《春雪》都把水墨技法与农民画技法融为一体,画作既随类赋彩,又随心着色,表现力强,装饰性强,彰显长白山的自然美和东北人的传统美。
建设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发展农民画产业
桦甸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民间文化艺术,以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为重点,以辅导和培训为手段,以出人才、出精品、出名气、出效益为目标,以特色文化带动农村文化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委原书记李洪信说:“桦甸农民画是表现农村和农民生活的画作,作品求美,引导群众追求真善美,是培养农民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重要途径。我们坚持党委领导,政府扶持,市场运作,打造品牌,部门联动,社会参与,以人为本,务实重行,决心把农民画产业做大做强。”
抓基础建设,创造优越发展环境。年,桦甸市在黄金地段建设了文化体育中心,其中桦甸文化馆建筑总面积平方米,农民画创作室平方米,展厅面积平方米,展厅长期对外免费开放。民间画院为农民画创作、培训、交流、展销服务创造了平台。桦甸市成立了农民画(剪纸)创作协会,组织协调农民画创作活动、赛事活动。整合培训资源,构建市、乡、村三级培训网络,分层次培训骨干作者、普通作者、中小学美术教师和中小学生爱好者。在部分中小学校开设选修课,让农民画教学进入课堂,对中小学生开展美育教育。建设了一支精通农民画创作理论、技法娴熟、有辅导热情和能力的师资队伍。
充分发挥文化馆的功能,着力培养农民画创作群体。在宣传部和文化局领导下,文化馆坚持“抓组织,促稳定;抓创作,促精品;抓理论,促提高;抓活动,促繁荣;抓典型,促推广”的工作方法,每年利用农闲时间举办两期农民画骨干创作、培训班,免费提供食宿和纸张、颜料等绘画用品,学员不花一分钱参加学习,邀请省市著名民间绘画和剪纸大师授课。多年来举办农民画创作班62期,人次参加过培训。通过各类创作学习班、作品研讨会、草图观摩会、理论研讨会等多种形式提高创作水平。桦甸市农民画有件作品参加全国性展出,余件作品获奖,其中有22件作品获金奖,35件作品获银奖,79件作品获铜奖。在基层建立3个农民画(剪纸)创作组,还在全市推广公吉乡开展群众性美术创作活动的经验。在全市村屯、学校挖掘美术苗子,培养后备力量。近年来,全市20所学校的美术教师、文化站工作人员及部分学生成为民间绘画的骨干。文化馆和民间美术协会十分重视理论研究,全市撰写农民画(剪纸)论文50多篇。其中康梅花的《试论现代民间绘画艺术风格的拓展》、徐学新的《桦甸民间绘画的创新与思考》、刘建良的《发展壮大我市农民画产业的对策与思考》等25篇论文先后在全国、省市民间文化艺术、群众文化工作研讨会上宣读,有多篇文章获国家级论文二等奖、省级一等奖,一些文章被收入《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之乡建设论文集》《文化研究》等杂志。
培养造就一支地道的农民画家队伍,是桦甸市农民画发展的基本经验。农民画家陈淑江,家中5口人,耕种4垧地。年他开始农民画创作以来,有多幅作品参加各级展出,作品《乡夜》《秋》《秋到东北》,在全国现代民间画展中连续三次获金奖。作品发表在《美术》等全国知名刊物上。他先后三次在吉林省博物馆等地举办“陈淑江个人画展”。他的作品风格,具有彩印版画的特点,深受大众喜欢。农民画家王咏梅,创作过程吸取无笔画、布巾、蜡染等民间艺术元素,在选材、画风上大胆突破。她还利用农民大院、农民书屋,无偿培养20多位农民学绘画。农民赵莲芝家种3垧地,养了5头牛,她一边劳动,一边绘画。她说:“卖10斤玉米,才能买一支广告色,为了艺术追求值得。”年,她的10件作品与佛山彩印厂合作生产挂历,商品打入了广东省。她原创多幅作品,收入7万多元。她自费坐飞机参观上海世博会。她说:“我要让桦甸农民画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农民画家卢凤霞把自己多年作品进行整理出版了《卢凤霞作品集》,扩大了桦甸农民画的影响力。桦甸市文化馆副馆长康梅花说:“桦甸骨干作者60多人,农民画家占多数,他们是农民画的骨干,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骨干,发挥了重要作用。”
桦甸市制定了农民画发展规划,提出一年完善基础设施,实现创作规模,销售网络跃升;两年粗具规模,并申报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年构建产品特色化、设施现代化、经营市场化、管理规范化的产业格局,把农民画的特色文化与旅游文化产业有机结合,实现以农民画、剪纸为龙头,融旅游、观光、购画、休闲、餐饮及农贸于一体的新兴产业。未来的桦甸农民画是洒满金色阳光的朝阳产业,它是桦甸市的软黄金,成为桦甸又一张金色的名片。
作者
赵家治,原吉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农民画研究会副会长。END展出时间
年12月26日-年2月28日
展出地点
长春书嗜24小时阅读空间(红旗街万达店)
书嗜24小时阅读空间
24HOURSBOOKLOVER
长按左侧添加
地点:红旗街万达广场2号门3楼
-
每一次对书的无声告白都源自于一次不经意间的翻开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殿疯症状有什么办法根治白癜风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