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阳光温馨恬静,金秋的田地遍地金黄,处处呈现出收获的景象。桦郊乡平安村已经摘帽的贫困户王敬传站在自家的退耕还林地里,指着长势喜人的油页牡丹对我们说:“去年在村里的帮助下我们栽种了板蓝根,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今年新栽种的油用牡丹,明年就可以丰收了。”
平安村的村民们都了解王敬传一家,他的妻子患有脑瘤,为了治病花光了积蓄还欠了不少外债,女儿在技校读书还需要缴纳学费,退耕还林后家里仅剩几亩地过活。去年,在村班子的帮助下,夫妻俩被安排到村里的田谷蔬菜基地打工,在退耕还林地种植了板蓝根,年底就增收了余元,在市妇联的帮扶下刚刚毕业的女儿也被安排到幼儿园工作。谈起今后的生活,他充满了自信:“我现在在基地打工,同时还种着油页牡丹,来年再收入三五万没问题。”
王敬传的日子由苦到甜的背后,正是桦甸市实施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生动的缩影。
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稳定脱贫攻坚“主心骨”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建好一个富有旺盛战斗力的村级班子,是做好扶贫工作的组织基础,也是促进贫困村长远稳定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年,依托村级组织换届的有利契机,由组织部联合市民政局抽调专业力量,组成排查工作组,对贫困村进行逐一深入排查摸底,掌握贫困村班子问题症结,对素质能力较低、工作不够落实、关系不够协调、群众信任度不高的班子及时调整。从致富带头人到优秀青年农民,从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到退伍军人……越来越多能带对路子、带好发展、带正风气的“领头羊”被充实到基层党组织,如点点星火,点燃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激情。
横道河子乡地局子村在年以前可以说是一穷二白,村集体年收入不足万元,被列为省级贫困村。依托村级组织换届,横道河子村以破釜沉舟之势对村班子成员进行了“大换血”,实现了全面选优配强。“要想拔掉‘穷根’”,摘掉贫困村的帽子,就必须发展产业”,这是村书记刘忠东与新班子成员的共识。但是,怎么发展产业、发展什么产业成了摆在面前的难题。为此,刘忠东带领村班子先后数次外出考察,多次论证,最终确立了“2+x”扶贫产业项目体系,“2”即乡政府帮扶、引导下的手工粉条加工项目和光伏发电项目,“x”为单体发展项目。“手拍粉条”在横道河子乡有着近年历史,因人工手拍工艺纯熟、质优可口而远负盛名,但是以往都是村民小作坊式经营,没有形成产业链条。为此,刘忠东积极协调财政扶贫资金,成立了横道河子乡手工粉条专业合作社,成立当年3个月就生产“手工粉条”2万公斤,帮助12户贫困户就业,村集体收入实现了5万元,贫困户每户分红元。光伏发电项目为横道河子乡整乡推进的扶贫项目,该项目以财政扶贫资金为本金,预计今年年末可为每户贫困户分红元。同时,个性化引导贫困户发展肉蛋鸡养殖、绿豆种植、甜玉米种植等市场风险小、短平快且力所能及的项目,多种方式促进贫困户增收。到年底,地局子村已实现贫困村摘帽,预计今年村集体年收入可达8万元,贫困户户均增收2元以上。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升扶贫开发的质量和效益
抓实村级集体经济,找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精准脱贫的结合点,是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贫困村从“输血”向“造血”功能的转变的一剂“良方”。去年以来,桦甸市结合贫困村区位和资源优势,整合农牧、扶贫、林业、国土等部门项目资源,将水、电、路等方面的项目资金和党建帮扶、产业发展及扶贫资金、社会资金等各类资金与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捆绑实施,按照“项目(资金)+村集体经济+贫困户”模式,对贫困村进行集中攻坚,进一步优化了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的外部环境。全市87个产业项目中有65个是村集体经济带动项目,年10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户均增收余元,实现了贫困户收入与村集体经济同步增长。
桦郊乡平安村一直以来都是收入空白村,年申请了15万元集体经济扶持资金成立了双孢菇种植合作社,种植双孢菇0㎡,当年就为村集体创收4万元,带动5户贫困户增收致富;常山镇利用扶贫资金27万元发展了开心农村绿色蔬菜种植项目,利用集体经济扶持资金10万元发展了中草药种植项目,促进了15户贫困户增收致富,预计今年年底可为村集体创收20万元;公吉乡九星村通过争取省级扶贫资金70万元发展了灵芝和黑木耳种植项目,年可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为贫困户年分红0元......全市集体经济项目呈现出多点开花、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更让贫困户看到了增收致富的希望。
精准选配扶贫工作队,让惠民举措与群众需求“无缝对接”
打赢扶贫攻坚战,人才队伍是关键。去年以来,桦甸市制定了市级领导和部门包村、干部包户、党员干部参与帮扶的工作方案,为10个省级贫困村和16个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选派年轻优秀后备干部任“第一书记”,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切实打造出了一支扶贫攻坚“先遣队”。
吉林市委组织部下派第一书记徐世博,是桦甸市红石镇老岭村的第一书记。老岭村地处桦甸市东南部,是距市区最偏远的村,受自然等诸多因素限制,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纯收入远低于全省和全市平均水平,年被列为省级贫困村。徐世博到任后,通过与镇、村班子成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初步了解了村情、民情、基层党组织建设,特别是近期村民的生产、生活等情况,对贫困户进行了逐户走访。徐世博了解到,老岭村虽然地处深山林区,生产和运输成本都比较高,但这里早晚温差大、水资源比较好,想要摘掉贫困的帽子,就要因地制宜、发挥所长。为此,徐世博多次带领村班子成员到外地参观考察,利用自身人脉优势积极争取外援。“产业扶贫是关健,但是单纯依靠我们贫困农民单打独斗、闯市场风险极大,”徐世博说,根据老岭村地理气候等特点,他确定了黑木耳产业带动的发展方向和扶贫资金政府主导权+经营主体承包权+贫困户收益权+村集体所有权的“四权明晰”资产收益扶持思路,协调吉林市国投公司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0万元,并担保垫付菌袋、菌种承办费用万元,村集体成立合作社以土地入股,承包费为村集体与贫困人口共同受益。年5月,已成功对外发包,仅此一项村集体收入就可突破10万元,直接带动本村余名劳动力就业增收。听说贫困户种植的灰苏子价格在急剧下滑,徐世博积极联系了吉林市沃达食品有限公司,在不损害公司利益的情况下,省去中间小贩环节,由公司以每斤高于市场0.2元的价格直接收购,贫困户的收入不仅没有减少,人均还额外增收了余元。在徐世博的带动帮扶下,截至目前,老岭村已脱贫41户88口人,预计年底前可“摘帽”。
扶持发挥能人作用,持续提升贫困村“造血”功能
实施精准扶贫,难点在人才,潜力和后劲也在人才。农村的各类“能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更具有传、帮、带的示范作用。只有挖掘出贫困村自身的内生动力,才能打造出一支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去年以来,桦甸市分类建立农村“能人”信息库,依托就业、农业等部门开展各类技术培训,对有创业愿望的给予各类政策扶持,着力将“能人”培养成农村实用人才,将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成村级后备干部,为村班子储备“生力军”。
46岁的石峰是红石镇老岭村的村民,右手残疾的他本身就是贫困户,靠打工和政府的救助维持生活。当老岭村在上级部门的帮扶和自身的努力下慢慢脱去贫困的标签,石峰也在这场特殊的“战役”中做了第一个敢向小康生命奋进的“能人”,由一个需要政府救助的贫困户成长为脱贫攻坚的“急先锋”。
年年初,掌握酿酒技术一直苦于没有用处的石峰,突然萌生了经营酒厂脱贫的念头,他鼓足勇气,找到村委会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和苦于没有启动资金希望得到帮扶的想法。老岭村村班子对石峰的创业想法非常重视,立即与上级包保部门沟通争取支持。在市农业局特别是农广校校长王凯的帮扶下,多方联系到了一家专业制造烧酒设备的企业,并主动筹资帮助石峰交付了元设备款。村里的党员干部、亲属、邻居、朋友听说了石峰身残志坚、主动创业脱贫的想法,纷纷主动伸出援手帮助他购进了冷却器、粉碎机、水泵、发酵桶等生产工具,前后投入资金3.5万元。年4月21日对于石峰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因为他的酒厂在大家的帮助下,正式投产出酒。红石镇党委联合包保部门农业局对酒厂的酒进行了取样化验,十二项检验指标全部合格,“零污染纯度高”,这是对石峰钻研酿酒技术的最大赞许。可是,酒产出了,销路怎么办?石峰的心又变得沉重起来。第一书记徐世博听说了石峰的难处,立即召集村班子商议对策。一方面多次往返70公里到市工商局为石峰的酿酒厂注册了“石记烧酒坊”的商标,一方面通过村级电子商务平台、手机 当前,桦甸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勇挑重担,冲锋在前,践行着对党、对全市人民的承诺,在实现全面振兴的征程中,交出让党、让人民满意的答卷,让高高飘扬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党旗愈加鲜艳!
来源:桦甸市委组织部王卓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