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当我们还沉湎在春暖花香时,岁月已经转换到六月,想想还有很多很多未来得及做的事情,似乎什么都没有来得及做,匆匆的夏季就来了。
六月,是成长的季节,相连着梦想中金色的收获时光。经过春的柔软,夏天正在慢慢走向极致。那是一种努力的沉淀,一如遍野的庄稼摇曳着无边的希冀;那也是一种自由的释放,一如游走于天地之间的长风带来无尽的欢欣;那更是一个收获的开始,一如树上繁花落尽后的青涩果实,点亮了所有的梦。
六月,春踪犹在,暑伏未达,正适合生长美好和希望。这是一个播撒希望的月份,这是一个挥洒汗水的月份,所有的日子都透着明净与明媚。在六月的阳光下,所有的黯淡都会生辉,所有的彷徨都找到了方向。不辜负六月的时光,便是抓住了一年的佳时,便会有一世的无悔。虽然六月的天空中,也会有风雨起落,那却是生命中最美的洗礼。
六月,所有的希望正在疯长,所有的梦想已经启航。
高考考前安全工作会议
“火热的”综合实践活动
备战地理会考
雨后校园
地理的复习方法地理会考在即,为帮助学生有效复习,特总结一下复习方法:
第一步:逐字逐句地看书,重在理解每个知识点。地理不是纯粹的文科,光靠死记硬背无法做题。但是也不是纯理科,一些规律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有些同学上课不认真听,回家又耐不下性子看书。而考试却又是紧扣课本,所以一定要通看一遍全书,认认真真地看完。
第二步:在理解的基础上,背知识点。不是一个字不差地背,一定要理解,把知识点的每个方面说全。解释原因的知识点,要把原理说清楚。有些知识点是配图的,这些基本的图也要背(比如:二分二至示意图、大洲大洋分布图、中国地形图等等)。
第三步:复习期间的所有卷子,整理进一个文件袋。所有卷子上的题目都比较典型,也很基础,是复习中一定要过关的题目。请检查这些卷子是否还全,不全则需要向其他同学借来复印。当然,最好是自己的卷子,这样能针对自己错的题目,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全部弄懂。
地球,我的母亲,
衣的是你,食的是你,
我要怎样才能报答你的深恩……
——郭沫若
谁证明了地球自转
提起地球的自转,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它是一个不容置疑的真理,但如果让人们对此作出证明,或许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对于人类初次作出的对地球自转的证明来讲,曾发生过下面一个故事。
16世纪时,“太阳中心说”的创始人哥白尼曾依据相对运动原理提出了地球自转的理论。可从他提出这一理论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一理论只能停留在让人们从主观上接受的水平,直到19世纪才被法国的一位名叫傅科的物理学家,用他自己设计的一项实验所证实。
傅科是用一种特殊的摆来进行实验的。这个摆由一根长60余米的纤细金属丝悬挂一个27千克重、直径约30厘米的铁球所组成。当时人们把这种从未见过的“超级摆”称之为“傅科摆”。
年的一天,傅科在法国巴黎万神庙的圆顶上将他亲手制作的傅科摆吊上,让摆在广场上悠然自得地摆动着。这时,成千上万人前来观看这一奇妙的实验。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他们发现了奇迹,那就是摆在悄悄地发生着“移动”,并且是沿顺时针方向发生旋转。有的人在摆动开始时,明明看到摆球运动到自己眼前,又荡了回去,可经过一段时间后,摆球竟离自己越来越远。这对于围观的人们来讲,他们通过对现象的观测都得出这样的结论,眼看着自己没有移动,那一定是摆平面发生了“移动”。
其实摆动的平面是不会发生移动的。我们知道作为一种物质运动形式,摆是无法摆脱地球自转的。傅科选用较长的金属丝,是为了让摆动的时间达到足够的长度,这样便于观察摆动的变化,同时选用较重的摆球,是为了增加摆本身的惯性和动量,以克服空气的阻力,一旦它摆动起来,作为一种运动状态,有滞后于地球自转的惯性,即能够减少地球自转的影响。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分析,由于地球的自转,每一个观测者都被地球带着运动,尽管观测者站在原地没有动,可脚下的地面是动了,也就等于把观测者悄悄地带离了原地。因此,真正没有移动的是摆动平面。
傅科摆的摆动作为地球自转的有力证据,现已为世界所公认。我国北京天文馆的大厅里就有一个傅科摆,一个金属球在一根系在圆穹顶上的长长细线下来回摆动着。下面是一个刻着度数的像铁锅似的大圆盘,人们可以由此读取摆动平面旋转的度数。前去参观的人们都喜欢在这里停留一段时间,亲眼看一看地球是怎样自转的。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