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住乡愁的世界华人文学平台
刊头题字姚景林第期
朋友,你知道“老白山”吗?去过老白山的桦甸办事处吗?还记得办事处那对淳朴善良的老夫妻吗?那就是我的父亲母亲。
难忘的驿站——白山水电驻桦甸办事处的系列故事之二?何丽
年的冬天特别冷,雪下得特别大。在一个雪花漫天的晚上,母亲带着两个弟弟和我睡得正香,却突然被父亲叫醒。父亲对母亲说:“大雪封山了,这些人是回白山路上返回来的,都冻坏了,你赶紧起来,给他们弄点吃的,再安排住下。”
我从炕上一骨碌爬起来,推开房门一看,院子里站满了人,男女老少,足足有三十多人。看着冻得瑟瑟发抖的老人和孩子,母亲赶紧把他们让进屋,好暖和暖和。这些人顾不上客气,全都进来了。有的一屁股坐在地上,有抱孩子的和半大孩子都往炕上挤,我家顿时连转身的地方都没有了。父亲让大家把大包小裹的行李都传出来,在外屋的角落里摞起来,这样屋子里就显得不那么拥挤了。母亲忙着烧水、煮粥,尽力把炉火烧旺,好让大家暖暖呼呼的过夜。吃完粥,父亲让老人和带孩子的女同志在我家原地住下,其他十几名男同志和他去原来招待所的大炕上对付一宿。由于时间太晚了,无法找到柴火烧炕,父亲想起了在废弃仓库里堆着的大筐。这些筐多年不用,已经破烂,正好用来烧火取暖。于是,带领男同志们到仓库取大筐,烧火炕,这才解决了住的问题。
第二天,雪还在下,而且越下越大。人们望着天,一脸的无奈。
第三天,雪继续下。耐不住性子的人开始发牢骚。小孩子们闹哄哄地围着大人要吃的,半大孩子在一起打雪仗,让进屋也不进。家里乱作一团。
这几天,最着急、最上火的就是我的父母。连日的大雪压断了通往白山的电话线,和单位领导失去联系的父亲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三十多人的吃住行。他一边安慰大家不要着急,一边与交通局联系办理代客证,又到商业车队借来护栏,想方设法让大家能尽快返回白山。母亲是一位既善良又贤惠的家庭主妇,她最理解父亲的难处。从不抱怨家里缺吃少穿的困苦,而是帮父亲积极想办法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目前,最大的难题就是填满这三十多张嘴。为此,母亲领着我到好几个邻居家借粮食、借粮票,到粮店买苞米面,还请邻居大婶来帮忙做饭。同时,母亲还忙着稳定老人和孩子妈妈的情绪,怕他们一旦上火生病,引起更大的麻烦。
白天,母亲让老年人轮流到炕上睡会儿。晚上,叮嘱大家少喝水或者不喝水,如果起夜会影响其他人休息。因为这几天,无论炕上,还是地上,三十多人都是坐着睡觉,屋子里想要迈开一步都十分困难。第四天,雪终于停了,所有人都看到了希望。白山的电话线终于接通了,父亲与留守处的领导和车队领导简单汇报了被困人员的情况。得到的消息是,白山各个路段都有拖拉机在推雪,代客车可以发车。这真是天大的好消息,当天中午,在我家住了三天三夜的三十多人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
临行前,人们拉着我父母的手不愿松开,嘴里不停地感谢,那动人的场面让我至今难忘!作者简介
何丽,年出生,第二代水电人,年随父母到白山,从一局的汽车修理工成长为党务工作者,现已退休。曾在《东北水电报》发表过作品《母爱撑起一片蓝天》。希望用笔记录水电往事,抒发水电人的情怀。咱们村
咱们村地球村-记得住乡愁的世界华人文学平台。无论您来自北国的小镇,还是南国的边陲;也无论您是生在东海渔乡,还是西漠村庄;无论是身在天涯海角,还是远在异国他乡,《咱们村》永远是您温馨的港湾;拿起您的笔,述说一下乡情、乡音,描绘一下家乡的美丽,讲述一下温情的故事,回忆一下曾经的难忘……
编辑麦穗儿
《咱们村》编辑部投稿邮箱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