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森林作家韩国庆网名松江古道、寒风、石月一。中国散文诗协、中国林业作协、吉林作协会员。吉林市作协秘书长。中国“诗海八仙”之一(铁拐李)。从事文学创作30余年,以诗歌、散文、小说、电视专题片、风光片为主。著有文学专集《林莽风情》。编辑各类文学刊物10余册(本)。作品由千余篇(首)组成,散见于国内外报刊、电视及网络上,被聘为多家报刊及电台专栏作家和记者,获奖10余次。
有关桦甸莲花泡和莲花寺的传说
文/韩国庆
莲花泡
莲花泡原名"黑鱼泡”。莲花寺原名“祖师庙”。其旧址位于今桦甸市爱华胡同北侧的黑鱼泡畔(黑鱼泡后为莲花泡,现已辟为民区),始建于年。后来,因辉发河河水泛滥,几次淹入县城(桦甸市原为桦甸县),加之火龙河河水注入,使黑鱼泡不断扩大,逐渐形成规模。
几次洪水过后,黑鱼泡内长出大量荷花,故改名“莲花泡”。当年,这里环境优美,莲花绽放,花香弥漫,风光锦绣,是一处修身养性的好地方,更是人们休闲、娱乐、垂钓、晨练的好去处,所以久而久之,人们便把“黑鱼泡”改叫“莲花泡”了,也把“祖师庙”改叫“莲花寺”了。这些名字的改变,皆与黑鱼泡内长满满塘荷花有关。
再说“莲花寺”,莲花寺原名“祖师庙”。莲花寺不单以古典高雅而闻名,更是一处声名远播的佛教圣地。昔年,这里是江东一带最大的佛教会址,也是吉林地区乃至东北地区著名的佛教会址。莲花寺内,整日钟鼓相闻,僧侣穿梭,香烟缭绕,人流熙攘,善男信女不远万里从各地赶来,到莲花寺焚香许愿。远远望去,青砖碧瓦凸显在莲花丛中,绿水红花与古阁古刹交相辉映,在当年,就是一幅桦甸的《清明上河图》。
据史料记载,莲花泡的前身叫“黑鱼泡”,《桦甸乡土事迹》载录:黑鱼泡原以盛产黑鱼而出名,由于几次洪水淹入,泡内长满莲花,人们才改叫它“莲花泡”。
当年有关黑鱼泡的传说很多,大多是口口相传,查史无证。据当地上年纪的老人讲,传说有一位云游道士叫纪晓堂,一日,他途经黑鱼泡时,忽见天空乌云密布,瞬间大雨滂沱,在一阵黑色的旋风里一条大黑鱼从天空而下,扎进了黑鱼泡,后来大黑鱼经常出来兴妖作怪,纪晓堂挺身而出,独闯妖穴,捉妖降魔,不久,就把黑鱼精降服了。
这段黑鱼泡大黑鱼的故事流传甚广,据说从那时起,黑鱼泡的名字就家喻户晓了。
历史上的莲花寺,建在黑鱼泡畔(莲花泡),原名叫“祖师庙”。祖师庙内有祖师殿三间,龙王殿三间,念佛堂五间。另有三圣殿、胡仙堂和东廊房等古典佛、道教建筑四处。祖师庙四周设有围墙院落,占地约五垧有余。
年3月,由于祖师庙附近修桥建亭,种植花卉,栽植松柏,后被辟为“莲花泡公园”,祖师庙也随之被改叫“莲花寺”了。
公园内新建的四角莲花亭亭柱上劲书楹联一幅,上联是:长桥卧波新亭延月。下联是:荷香醉客柳色迷人。
年4月,正值日伪统治时期,莲花寺东侧由日本人增建“表忠堂”一座。年,在表忠堂西侧又增建一座亭阁式建筑“靖国神社”。
年6月桦甸即将解放,由于连年饥荒,人们涌入莲花泡内挖掘莲藕、采摘莲籽充饥,致使莲花绝迹(据说莲花泡的莲花被挖绝以后,桦甸之水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骨节病开始流行)。土地改革时期,在破除封建迷信的浪潮中,莲花寺被拆毁并辟为民房,残留部分在文革初期被夷为平地。
以上史料在桦甸各方史记中都有少页记载,而桦甸政协所撰的系列丛书中也有收录:莲花泡原名“黑鱼泡”。当年,位于桦甸市西部偏北,居一片洼地之中(目前已经全部辟为楼房)。
据说自古以来,黑鱼泡(莲花泡)的潭水就有随天气的阴晴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所以潭水时涨时消,时多时少。天阴多雨时,黑鱼泡无限扩大,无边无岸;烈日炎炎时,黑鱼泡骨瘦如柴,甚至干涸。
黑鱼泡(莲花泡)平时保持的正常范围是从桦甸二副食为端点,沿莲花北路直到该路终点,为黑鱼泡(莲花泡)的东岸和东北岸;西沿大兴街至明华路往北至东侧,斜向马家屯,为黑鱼泡(莲花泡)的南岸和西北边缘。
这样看来,黑鱼泡(莲花泡)呈梨状,东南宽,西北窄。黑鱼泡平时最宽处多米,最窄处多米,长约余米,是一个梨状的深潭。
泡内,莲叶漂浮水面,水中水草丛生,岸边垂柳成行,堤坝草绿花红。
黑鱼泡(莲花泡)不单环境优雅清静,景色也别有洞天,尤其是这里的庙宇,堪称一绝,当年东北较大的三圣殿就建在这里,整幢庙宇古色古香,精美别致。除三圣殿之外,其它庙宇、殿堂鳞次栉比,交相辉映,错落有致,异彩纷呈,形成一幅流彩飞霓的秀美画卷。
土地改革时期,祖师庙(莲花寺)被整体拆除,所有痕迹荡然无存,只留下莲花桥、莲花街、莲花路、莲花市场等以莲花泡、莲花寺为主要地标建筑的历史名字,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留下的一大遗憾。
黑鱼泡(莲花泡)黑鱼精的传说
说起黑鱼泡(莲花泡),人们的记忆很多,讲起黑鱼泡(莲花泡)的故事,也有众多版本,虽然往昔的黑鱼泡已经不复存在了,但它留给桦甸人的记忆和传说故事,却被后人口口相传着。
话说那是很久很久以前,那时的黑鱼泡还是一片低洼的盆地,盆地里的积水并不多,四周是浩瀚的森林。一日,一连多日干旱无雨的天空突然阴云密布,电闪雷鸣,霎间,暴雨倾泻不止,一连下了七七四十九天。
当暴雨即将停息的时候,人们看到东南方狂风骤起,乱云在天空疯狂地聚集着,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旋流,旋流拧着劲儿向盆地斜插而来。
当旋流行至盆地上空时,旋流又形成了一根巨大的柱子,这根柱子上顶天下接地,在空中停了很久。地下,飞沙走石,天空,暴雨飞扬。
就在人们看得胆战心惊的时候,这时,从柱子上方黑色的云层里游出一条大鱼,这条大鱼墨黑色,鱼鳞翘起,鱼尾摇摆,鱼鳍煽动,鱼头高昂,围着柱子旋转着向盆地方向滑落下来……不一会儿,就听一声巨响,那条大黑鱼钻进了盆地的积水里不见了。
打那时起,这片积水便淤成了一汪深潭,人们都叫它“黑鱼泡”,那条黑鱼就藏在这个深潭里。
起初,黑鱼只是偶尔出来兴妖作怪,它刮黑风下黑雨,掠走耕牛,掀翻民房;后来,它的胆子越来越大了,胃口也越来越大了,它经常化作鱼首人身的模样,到各家各户去逼要粮財。最后,这条黑鱼的口味更高了,开始不吃粮食和牲畜了,改成吃人了。每逢春节前夕,黑鱼就挨家挨户轮流要童男童女,然后把童男童女在春节的当天晚上吃掉。据说这条黑鱼要是吃满个童男童女,就可修炼成精,亦能达到水族的最高境界去统管所有水族,到那时,就是龙王也奈何不了它。
为了祈求平安,人们在黑鱼泡畔修建了“黑鱼庙”,摆了香案,立了牌位,每天都好酒好肉供奉黑鱼,请求黑鱼不要再吃童男童女了。可是,黑鱼不但不听,反而变本加厉,只要听说附近谁家生了孩子,它就在夜晚到谁家去,逼人家把小孩送到黑鱼庙,如果不送,全家人就都会被黑鱼咬死。
正当人们被吓得四处逃散的时候,一天,一位云游道长从此经过,他看到这里的人们惊恐万状,四处逃离,家家户户都房门紧闭,便敲开一户人家了解情况,这才知道是一条黑鱼在这里兴妖作怪,残害百姓。于是,他决定为乡亲们除此妖孽。
这天,一户姓张的人家生了孩子,是一个女孩,云游道长知道后就去他家借孩子,张家听说云游道长借孩子是为了除妖降魔,就毫不犹豫的把孩子借给了云游道长。
云游道长接过孩子之后,打坐在地,口念咒语,颤抖身躯,摇身一变,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小男孩,然后,就让张家人背着这对童男童女去了黑鱼庙,在黑鱼庙里等待黑鱼的到来。
入夜,庙外狂风大作,狂风中,一条黑鱼从黑鱼泡里缓缓升起,升至半空,它在半空四下张望,两只眼睛放射出一道道雪白的银光……停留片刻之后,便随狂风一起撞开了庙门,一头扎进了庙堂。
一进庙堂,它看到供台上放着一对童男童女,便口水四溅地大笑起来,这笑声惊天动地。接着,它就张开血盆大口去吃小孩……这时,躺在供台上的小男孩突然坐了起来,只见他左手一挥,向下一指,大喝一声“黑妖哪里逃……”话音刚落,一道闪电凌空劈下,只听一声轰然巨响,就把黑鱼劈倒在庙门旁,随后,那个小男孩也现了原型,变回了银须鹤发的云游道长。
劈倒黑鱼之后,云游道长又一甩道袖,一条长长的铁链从天外飞来,他用这条飞来之链将黑鱼紧紧地锁在了庙柱上。
第二天清晨,人们来到黑鱼庙,发现黑鱼趴在庙柱下,两只眼睛里流出一地清水,水穿过门缝向外汩汩流淌,一路向上,一路向下,形成了一条清亮的小溪,这条小溪便是后来的火龙河。
后来人们才知道,这是黑鱼精流下的忏悔之泪。
不久,云游道长又一次来到黑鱼庙,他要把这条在岸上晒得脱了皮的黑鱼精重新放回潭里。
这时,附近的老百姓听说后都纷纷赶来,谁也不让道长把黑鱼精放回潭里,并呐喊着要把黑鱼精杀死。为这事儿,大家争吵了很久。最后,云游道长说话了,他说:“我请大家放心,这条黑鱼精已经悔过自新了,它当着观音菩萨的面许下了诺言,要做一条为民造福、保佑一方的好鱼,再也不会祸害百姓了,请相信我纪晓堂的话,我向大家保证”。
于是,黑鱼被放走了,黑鱼游了几下,就缓缓地沉入了黑鱼泡……
从那时起,黑鱼泡的名字便产生了;从那时起,人们也都知道了有一位为民除害的云游道长叫纪晓堂,而纪晓堂捉妖的故事也随黑鱼泡的名字一起被人们叫得异常响亮了。
事后,黑鱼泡一带果然年年风调雨顺,太平祥和,人们都过上了美满富裕的幸福生活。
几年后,随着潭水的不断扩大,一夜间黑鱼泡内冒出了一些零星的莲花,莲花从西北角开始迅速繁殖,一年后,就铺满了黑鱼泡水面。
后来,传说这是黑鱼精为了改过自新,多行善事,从山东带来了莲花种撒在了黑鱼泡内,又经过精心培育,才使黑鱼泡长满了莲花,并能在寒冷的东北年年开放。还因为黑鱼泡内的水质不好,人们喝了黑鱼泡的水都得了“大骨头节病”,所以黑鱼精才去山东取来了莲花籽,用莲花改变了黑鱼泡的水质。
半年以后,这种方法果然有效,人们喝了黑鱼泡里的水,果然百病不侵了。
后来,黑鱼泡因莲花茂盛,香飘百里,景色怡人,人们就把黑鱼泡改叫“莲花泡”了。再后来,在莲花泡的黑鱼庙旁又陆续建起了莲花亭、莲花拱桥、祖师殿、佛教会址、龙王殿、念佛堂、三圣殿、狐仙堂、东廊坊等建筑,才使莲花泡真正地成为了桦甸后来的一处集古代建筑、佛道会址、湖光山色、民俗民风为一体的“莲花公园”,也成了东北当年最著名的一处风光景地,其名享誉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遗憾的是土地改革时期,莲花泡的所有设施被洗劫一空,所用建筑被夷为平地,连一块整砖都未能留存下来。
历史的岁月就这样在人们不经意间悄悄流逝,转眼间就百年过去了,当你踏上桦甸的土地,抑或行走在莲花桥、莲花路、莲花街、采购于莲花市场的时候,你可曾想到过桦甸的过往之繁华么?你可曾听到过桦甸的“莲花泡”和“莲花寺”当年的名声之响亮么?
溯本清源的民俗文化
——序《韩国庆森林作品选》传说卷
张仲彦
认识韩国庆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他还是红石林业局设计队中的一名森调队员,我也是刚刚调入红石林业局工作不久。
其实在未曾谋面之前,我已经记住了他的名字,因为我曾参阅过当时尚未出版的《红石林业报》创刊号,那时,他经常在上面刊登诗作。
不过我第一次见到他时,却不是在茫茫的林海之中,而是在全局的文艺汇演上,他作为首席小提琴手在舞台上演奏。
一个会写诗的森调队员竟还有如此天赋,这就更勾起了我对他的好奇。
第二次见到他是在篮球场上,他作为主力队员正带领单位的球队参加全局的篮球比赛。凭他一米八一的大个子,这一点我虽不感到意外,但他的多才多艺已经不容置疑。
第三次见到他,则是在文学创作的笔会上,他的一首森调队之歌——《森调队的帐篷》,又博得了众多文学爱好者的喝彩。
由此可见,韩国庆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文体天赋。后来的事实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认识他后不久,他那既富有林莽气息、又彰显关东大汉的豪爽与豁达的诗作便一发而不可收地见诸报端,同时,他也被誉为松花江“江东四大文豪”之一,并很快被局工会选拔为宣传干事。再以后,他不仅写诗,也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杂文、电视新闻片、电视专题片、电视风光片等创作上一展风采,连年高产,相继写出了一批以保护森林生态为主调,集神奇、哲理、荒诞为一体,颇为耐人寻味的长、短篇小说和其它的文学作品。而他在仕途上也一路升迁,团书记、文工团团长、工会宣教部长、工会办公室主任、局长办公室副主任、局工会副主席、党委工作部副部长、党委宣传部部长、森林公园筹建处主任,直至现在的职务——红石国家森林公园党总支书记、副总经理。
职务变了,但韩国庆的文学创作却没有递减,他不像一些只把文学当成铺路石的青年作者,因为能写几篇文章被重用之后便再也不爬格子了,他是痴心不改地结合新的工作环境又去开发新的创作源泉。
特别是任森林公园筹建处主任之后,他又把创作的目光更多地集中在民间文学的采撷上,力求将那些掩埋在民间深处的森林文化以文学的方式展现给读者和游客,并以此来推动旅游事业的传播和发展,其06年出版的专著《林莽风情》和申报成功的吉林省放山、放排、祭江三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一个例证。
收录在本书(《林莽风情》)中的作品主要是风景传说及人物、庙宇等典故的由来,其中《老恶河的传说》《万里河的传说》《苇沙河的传说》和《四海龙王庙始建的传说》等,再现了松花江的历史风貌;《同心庙与相依砬子的传说》《红石湖鸡冠砬子与蛤蟆石的传说》等,主要描写的是地域风情;《山神爷老把头》《放排鼻祖谢老鸹》《松花江的传说》和《人参娃娃的传说》等,记录了长白山区的民俗风情;《将军砬子的由来》《开山始祖马文良》《韩边外其人其事》及《韩统领蚂蚁岭之战》等,则再现了历史人物的风采。此外,如《林区开山习俗》《林区放山习俗》《林区祭江习俗》《林区木把节》《林区十大怪》等,既表现了林区的历史风貌,又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充分展现了森林的沿革、变迁和发展的全过程。这些作品是韩国庆历经数年、孜孜不倦进行系统性挖掘、整理和再创造的结晶,都是难能可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果说韩国庆的诗抒发了森林的情怀,小说寓意着森林的寄托,那么他的传说作品则是对森林文化的历史性挖掘,也是在红石林区、以及江东一带前无古人的一次塑造。
民俗文化原本就是社会生活的基本模式,是一个相当的历史时期的文化积累和沉淀,它主导着人们的生活,让人们认知自己和感知世界,又对社会有整合与规范的先导作用。同时,民俗文化又是诸多文化繁衍生息的根基所在。所以说,对民俗文化的挖掘也是探求文化发展的追根溯源。
长白山不仅有丰厚的自然资源,也是一座蕴含着丰富民俗文化的艺术宝库。红石林业局地处吉林地区南部松花江上游的长白山腹地,历史上自新石器时代开始,一直是满族及其前身即女真人游猎部落的栖息地。自清康熙初年被封禁之后,直到清道光年间才由采参人和淘金人陆续进入,尤其是韩边外等关内流民进入该地采金后,才有了全面的开发,与其相伴而生的便是具有满汉民族相结合的森林文化。除此之外,又因满族文化的传播是以口传为主,所以从现有资料上看,长白山区的森林文化作品大多起源于清王朝封禁之后的再开发期间。而红石林业局正处于韩边外统治的中心,也是清王朝封禁之后对长白山区的开发中心,勿容置疑,这里也是长白山森林文化的中心发源地。尽管此前反映长白山区森林文化的民俗作品不在少数,但由于这些作品的出处多来自于口传,所以对一人一事者亦有众多的版本,如对山神爷和老把头即有虎神和人之争,又有人将其混为一谈;对开山始祖也有孙良与马文良、孙继高之分,终让读者莫衷一是。
近几年,经过韩国庆溯本清源地进行系统性的挖掘与整理,终于都有了定论,因而又可以说他的作品既具有代表性,也具有权威性、现实性和历史性。
民俗作品归属于民俗文学,但既称为文学,就有它内在的文学价值。韩国庆民俗作品的风格与其他人的作品没有太大的区别,也是以叙事散文的手法,写景状物力求畅达,偶尔也有跳跃,恐怕这也与他追求音乐的美感有关,谁让他又是一位小提琴高手呢!
读韩国庆作品的同时,也能读出韩国庆其人,“酒桌看人品,麻将看德性”,这是韩国庆常说的话,也是他做人的准则,所以,他的作品里不仅有跳跃的音符,铿锵的韵律,曼妙的情节,更多的则是粗犷与豪放,不仅表现出了大林莽的情怀,也将东北大汉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应该说他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触角都与他当过森林调查队员有关,艺术毕竟来源于生活。
韩国庆毕竟是在松花江畔、长白山下长大的,从小到大毕竟在这里生活了四十多年,他的独到感受和他的独到理解,我想与其他人相比还是最优越的,所以在写这些民间传说的基础上,他的手法和经历是很少有人能比拟的。这些民间的优秀作品,不但填补了松花江历史长河中的断代,更为未来的旅游事业奠定了美丽的前景,也为这片广袤而苍郁的土地,增加了绚丽的光芒。其历史价值、旅游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也是厚重而丰富的,更是不可多得的。
在《韩国庆森林作品选》即将面世之前,我以真实的话语和真实的感受向他表示真诚的祝贺,更愿国庆在以后的创作中,不断有新的作品问世。
9月3日于桦甸
(作者系中国林业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市政协文史研究员、桦甸市政协委员、电视连续剧《关东金王》作者、电视剧本《碧水青山》《间岛奇案》作者)
韩国庆作品及名家点评
金克义:另类山花别样红秘
陈风:森林里的确有诗——序《韩国庆森林作品选》诗歌卷
姜星桓:东北淘金王韩边外传奇——韩国庆《林莽风情》中的精彩
庄稼汉:一幅多彩而厚重的山野风情画——读韩国庆《林莽风情》
记得住乡愁的文学平台
我要投稿
戳阅读原文,更多韩国庆作品!您的赞赏??%归作者所有
赞赏
人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