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盼到了此刻,给近在咫尺的老妈报了平安:“妈,这段时间没去看你和爸,一直在援吉,明天我就回家了。”此时此刻眼眶里噙着泪水……
80岁的老妈大声打岔:“啊,去延吉了?”
整整22天,从4月1号援吉离家后,就一直没敢告诉爸妈。每天电话里都是撒着善意的谎言,担心露馅不敢视频,想尽办法自圆其说。
援吉前三天老爸慢性胆囊炎急性突发,当时正值封城,门诊关停,缺医少药,老爸疼得大汗淋漓,呕吐不止。口服药吃进去又吐出来,住院只能拨打“”医院,加之核酸检测各种繁琐,困难重重。作为一个内科医生,只能凭借自己对老爸病情的了解和从医经验,千方百计弄到了药,自己笨拙的给老爸配药、扎针,一天两次补液,消炎,抑制胃酸……,六七瓶打到半夜,和大哥整整看护了三天三宿,老爸终于见了好转,老妈松了口气说:“你爸这个时候有病,多亏了你们哥俩又是医生、又是护士、又是药房的,全都有了”。
看到老爸可以喝点儿粥了,当天中午几乎没有犹豫,报名援吉,下午出发的消息就发过来。
老妈睡眠不好,知道了肯定要每天提心吊胆的睡不着觉,老爸还很虚弱,心里是无尽的惦念和不舍,可我没有继续停留的理由。只告诉了大哥,大哥坚持要替我去,我说:“哥,你和爸妈住在一个小区,方便照顾爸妈,医院值班出不来,老弟在外地,咱家又只能去一个人,我去是最适合的,你好好在家照顾爸妈!”
简单收拾一下行李,手心是年老的父母,手背是受难的家乡,我没有更多闲置的心情去想其他的事。依然是没敢告诉爱人我是主动报名的,医院派遣的任务。
集中采集,入户采集,方舱采集……每天重复着简单而不平凡的工作,每次都是抢着揽到采集任务,说实话真的是在潜意识里盼着早点儿干完活儿,早点儿消灭病毒,早点儿回家。
每天桦甸—吉林往返,每次回程时,疲倦的依在车座上,对爸妈的挂念和愧疚顿时油然而生;儿子远在长春上大学,疫情同样是堪忧;每天在忙碌中,把爱人的生日忘到了脑后……心中就像有个秤砣一样,不知道哪方更沉重。
每次都是近凌晨才接到第二天的任务,久别离家的那份心酸和对病毒的惧惮,每一天完成任务时的那份松懈都是暂时的,核酸检测结果都是半夜才知道,没有消息也就是最好的消息了。
从4月12日开始,一直执行任务没有休整期,因为停跑(每天日常10公里长跑),感觉免疫力也差了许多,打个喷嚏都担心自己会“红管”。后来逐渐地适应了,只要保证尽量做到防护好自己,第二天能够继续出去工作,那就是没有呈阳。
尽管每天百倍的防护,可也心知病毒的无情是令人窒息的,每一次下社区身临其境的那种感受:“昨天又阳了”“转运车又拉走了一个单元”,就像走在那片初冬的河面一样,如履薄冰。
转眼春天已经过半,只带着秋装的毛衣、毛裤和羽绒服,此时气温20几度,防护服密不透风,一身汗水和消毒水的混杂气味。每天数着日子往前迈,一遍一遍地默念,一定要安全回来!那不仅仅是为了自己。
援吉的辛酸和不易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又都不同,可大家的目的却都是一个,让家乡早日恢复健康!
接到了院长的电话,家里开诊了,科里开始接收患者,我和另一个援吉医院,居家执行14天的静默隔离。
曾经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忙碌中不敢思考片刻,此刻的思绪就像决堤的洪水,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昔日的抗日战争、抗美援朝,如今的抗疫援吉,需要的都是一种叫信念的东西在支撑。医院供稿
作者:徐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