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桦甸招聘
桦甸旅游
桦甸房产
桦甸天气
桦甸新闻
桦甸特产

专题不知道的年俗那些事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这些满是年味儿的春节习俗,无一不带着中国悠久的传统民俗文化的印记。但随着时代变迁,很多年俗已经成了儿时的记忆,85后、90后、00后新生代群体对中国年俗文化更是知之甚少。

其实,年俗里有许多有趣的故事。现在,最美太原邀请你来一场发现中国年俗之美的“旅行”,穿越时空俯瞰历史,品味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魅力。

三、舌尖上的春节

饺子,又有“交子、扁食“等之称,是北方人春节饮食中的重头戏。年糕,汤圆则是我国南方过春节的主食。你知道南北春节餐桌上的饮食文化有何不同吗?南京歌谣《南京风俗景》、北京童谣《正月歌》、天津河北的《春节习俗歌》、吉林的《盼年》又唱出了中国东南西北的哪些年俗?

·舌尖上的春节·食物篇

在我国北方地区,见面打招呼通常问的是“吃了吗?”而在我国传统年节期间,吃什么、怎么吃、为什么这么吃,都有一定的讲究。在丰富异常的年节食物种类背后,每一种食物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象征意义。那么,腊八粥、饺子、年糕、汤圆、年夜饭等又都有哪些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呢?

“吃罢腊八饭,就把年来办”。腊八粥作为传统的节令食物,它有着特定的食物配方与烹制方法。《武林旧事》记载了宋代杭州腊八粥的配方,寺院、人家都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等烹制八宝粥。明清时腊八粥类似,用黄米、百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枣泥等,合水煮熟,再加入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子、松子,以及白糖、红糖、葡萄等,以增色提味。西北有加入牛羊肉的,南方也有放入青菜、荠菜、黄花、木耳、火腿的。这些腊八粥的食料其实都有民俗寓意,桂圆象征富贵团圆,百合象征百事和睦,红枣、花生比喻早生贵子,莲心象征恩爱连心,核桃表示和和美美,桔脯、栗子象征大吉大利等等,人们以此期盼未来生活美好和睦。

“好吃不过饺子”,饺子是北方春节饮食中的重头戏。饺子,又叫交子、角饵、粉角、扁食、煮饽饽、银元宝、水点心等。饺子的前身是“馄饨”,即带馅的面食。过去,人们在包饺子时还要在里面包上铜板,吃上了新年里可以发财。春节的饺子一般从除夕夜开始包,初一和初五均需食用。饺子的做法各地也大不相同,做饺子皮,北京、河北用擀面杖擀,内蒙古、山西等地用手捏,西北地区的人是用茶杯在擀好的大面片上压。饺子馅也很有讲究,北京人爱吃肉丸的,天津人喜欢用水打馅,山西人肉少菜多。饺子做法也有单煮、混煮之分,一般为单独煮法,而东北地区的达斡尔族将饺子与粉条肉汤同煮,河南、陕西等地将饺子与面条同煮,开封人则将饺子与元宵同煮。西安著名的饺子宴,一桌能摆上二三十种形状不同、味道各异的饺子,凡是吃过的人都赞不绝口。

“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更比去年好”,年糕是我国南方过春节时要吃的主要食品。《说文解字》说,“糕,饵属。”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相传,年糕是由于人们纪念著名历史人物伍子胥而产生的。南北方、东西面,以及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年糕,如南方的水磨年糕、百果年糕、定胜糕、龙凤糕、粉糕、米花糕,北方的黄米糕、枣糕,台湾的红龟糕等。年糕吃法也很多,如蒸、煎、炒、煮等。随着时代的变迁,年糕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但年糕的美好寓意却一直沿袭至今。

汤圆是南方过年时常吃的食品,北方一般叫做元宵,一般都在元宵节食用。汤圆象征合家团圆更更好,吃汤圆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团团圆圆。汤圆的做法与北方的元宵不同,是将糯米面用水搅合后报上各种干鲜果、芝麻、桂花、白糖、红糖、肉菜馅料,有甜有咸,味美意深。

年夜饭,又叫年更饭、团圆饭,是我国年节中最重要的一餐。河南南部一带除夕的年夜饭要吃到午夜,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南京人则用规定的十种蔬菜以素油炒成“十景菜”,苏州人年夜饭必有青菜、黄豆芽、芹菜做成的“安乐菜”,表示平安、如意、勤劳的寓意。安徽人餐桌上要备两条鱼,一条完整的鲤鱼不许吃,以敬祖并示“年年有余”,一条鲢鱼则可吃,象征“连子连孙,人丁兴旺”。厦门人吃年夜饭叫“吃廿九瞑”,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武汉人年饭要用“三全”、“三糕”、“三丸”,台湾年夜饭的每个菜则都有象征意义,必须全部亲尝一遍。

·舌尖上的春节·语言篇

年节期间,盘旋在人们舌尖上的不仅仅有美味的食物,还有流传在人们口中优美的语言,春节期间的吉祥话,民间的古老歌谣、童谣等,有些至今仍在人们的舌尖上跳跃。而这些古老的歌谣、童谣,也是我国传统年节的又一大特色。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边插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雁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首《九九歌》详细记述了数九寒冬的记法,流传较为广泛,相信除了北京人也应该有许多地方的人们都比较熟悉。

南京歌谣《南京风俗景》内容涵盖了腊八至除夕的习俗,“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二十一’一过快过年,‘二十三四’来送灶,我送灶爷上西天。玉皇来问凡间事,世间百姓真可怜,身靠灰堆头顶着瓢,穷人太多怎过年?二十五,二十六,掸尘扫地磨豆腐。三十晚上鞭炮响,家家户户贴红线,大门外贴下门神对,黑脸是尉迟恭,黄脸的叫秦琼,把门将军就是这二位。除夕晚上过新年,家家户户要团圆,全家上下来守岁,子子孙孙辞旧年。爷爷奶奶心头乐,掏了一大把压岁钱。”而北京童谣《正月歌》则完整讲述了从正月初一至十五的食俗,“新春正月过大年,吃点喝点解了馋。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团团转;初四吃米饭,初五的饺子要素馅;初六初七需吃鸡,初八初九牛羊肉;初十吃顿棒子粥,十一吃鱼,十二吃鸭,十三没错吃对虾,十四大碗打卤面;十五家家闹元宵,打春要吃春卷炒鸡蛋。”目前已经录制成了音乐在网络上传唱。

可惜的是,以上两地放在一起才勉强构成了中国全年的年节习俗。那么,我国就没有一首穿年节始终的童谣吗?当然有。流传在天津河北区的《春节习俗歌》,详尽的唱出了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二十五共计30余天的春节习俗,内容基本涵盖了我国春节普遍存在的所有民俗活动和食俗。童谣具体为,“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倒贴‘有’;三十晚上坐一宿。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初四烙饼炒鸡蛋,初五捏捏小人嘴(指包饺子),初六合子连成片,初七炖肉焖干饭。合子加八儿,越过越发,合子加九儿,越过越有;初十合子拐弯儿。十五星星(指饺子)赶月亮(指合子),十六走百病儿,二十五填仓,干饭熬鱼汤。”

我国地大物博,自然也不缺乏角度独特的童谣,但即便再独特,也少不了对食俗的涉猎。吉林桦甸地区的《盼年》这首童谣十分形象的讲述了年节期间不同的人、动物和植物对过年的不同期盼。歌词如下:“老头盼年,烧酒两坛;老太太盼年,饭菜解馋;小媳妇盼年,穿花衣衫;小学生盼年,回家好玩;小姑娘盼年,绒线两团;小孩盼年,鞭炮一联;小巴狗盼年,骨肉双全;小花猫盼年,鲜鱼几盘;小马盼年,料美得闲;小鸟盼年,唱歌悠然;小草盼年,复生日繁;小虫盼年,又到春天。”而流传在山东枣庄地区的一首《大年初一开门歌》,则充分展现了当地人们重商的习俗。该歌唱道:“大年初一开大门,门里门外有财神。门外有棵摇钱树,门里有个聚宝盆。摇钱树上拴骡马,聚宝盆上贴麒麟。红孩小妖牵骡马,观音童子赶麒麟。”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流传于民间的简短童谣,基本上属于对于当地春节习俗的简单介绍,内容都离不开食俗,一般涵盖祭灶、除夕、贴春联、放鞭炮、祭祖、拜年、赏花灯等。如《丰年过春节》(甘肃清水)、《过年歌》(广东鹤山)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dianzx.com/hdzp/71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