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村——记得住乡愁的文学平台
第期
(星期二立冬)
抗联英雄“东边好”
——白桦邀约百名作家文学采风桦甸行随记
今之
这次随吉林省作家采风团回到家乡桦甸,又一次走进杨靖宇烈士抗联地“蒿子湖密营”。站在东北抗联英雄纪念馆前,我又深情地想起,在吉林省的桦甸、蛟河、磐石、靖宇等地的深山老林里,民间一直在传颂着一位绰号为“东边好”的传奇故事。
听奶奶说,“东边好”,姓王名坤,是我爷爷身上的亲哥哥,兄弟中他排行老五,奶奶让我叫他“五爷”。关于五爷保一方平安、支持抗联打鬼子的故事,我很引以为自豪。只可惜,我是个女流之辈,又生长在和平年代,没有机会“占山为王”。
总听奶奶讲五爷仗义行侠,游走江湖的故事,敬仰之情便油然而生了,我很希望自己能像五爷那样,“浊酒刀光影,仗剑走江湖”,做个顶天立地的女侠客。
“男儿生长天地间,不能为将,宜为侠”。比吉林三杰之一成多禄晚出生二十多年的五爷王坤是否也听说过先贤的这句诗,又是否受过这句诗的影响?我不得而知,但我相信在五爷的骨子里肯定有这种英雄情结,不然怎么就入伙为匪了呢?
说起五爷王坤,在几代人当中,也算得上是我们家族中的头号人物了。
还记得,很小的时候,我总是缠着奶奶,让她给我讲五爷的故事。曾经做过镇史志办编辑的我,也多方走访过老一辈乡邻,掌握了一些民间传说,收集了好多关于五爷杀富济贫,除暴安良,打击小日本的陈年旧事儿。奶奶活着时经常提起我五爷。晚饭时,在院子里的葡萄架下,滔滔不绝的她,把我五爷说得神乎其神:“你五爷身高马大、排母儿周正、能主事儿。年轻时在屯子里就好打不平,一心不想地垄沟儿刨食儿,要到外面闯荡。记得有一次,你太爷爷管教他,拿着柴禾扳子撵着揍他,你五爷就撂下狠话:你不用总看不上我,逼急眼我就离家出走,不混出个模样永远不回这朝阳沟!”
五爷离家出走了,但不是因为那句气话。
身强体壮,年轻气盛又机灵的五爷,入伙后不久,就被推为绺子头。因在家排行老五,众“崽子”就尊称他“五龙”。
后来,五爷的绺子壮大了,他觉得为匪总不是个正路子,于是便主张改掉横行乡里、骚扰百姓、打家劫舍的旧习,领着众兄弟弃恶从善,到吉林东南部山区开荒种地、挖参狩猎、淘金放排,干起了正经行当。富足之后,又效仿在东北颇具传奇色彩的金王“韩边外”,收留流民,设棚放粥,造福一方。
东北农村有这样一句话:“当一天胡子,怕一辈子兵。”如果不是被生活所迫,如果不是走投无路,谁愿意把脑袋别在裤腰沿子上去打家劫舍、对抗官军呢。
说起五爷挂柱儿为匪,还有一段蒙冤的往事。
邻居于木匠的姑爷在乡自卫团里干事,他谎称自己藏在坟茔地里的两条枪丢了,硬赖是我五爷干的,年轻气盛、性烈如火的五爷哪能背这样的黑锅,他身正不怕影子斜,不但不承认偷枪,还叫着号要让他带着人来家里翻。于木匠的姑爷早有预谋,事先已将两条枪偷着放在我们老王家仓房那口棺材里,就等我五爷就范呢。可正直的五爷哪里知道自己上当了。
我五爷同意抄家,正中于木匠姑爷的下怀。于是他带着乡绅、百长和自卫团的人把我们老王家围个水泄不通。当他们当众打开棺材盖时,脏物面前,我五爷傻了眼!为了不连累家人,他跳到百长面前,拍着胸脯子说:“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当,事已至此,我就是长一千张嘴也说不清了。我王坤压根儿就没做这鸡鸣狗盗的事儿,我绝不能容忍这小子诬陷我。今个当着父老乡亲的面,现在就和老王家一刀两断,免得连累家人。我要到南山挂柱儿(报名)当胡子去!咱冤有头债有主,等我回来再收拾你这个王八羔子,我要让你跪在老少爷们面前把事情说清楚,再喊我一声爷……”从此,20岁刚出头的五爷王坤音讯皆无。
年那会儿,整个中国,军阀割据,关内中原混战不止,城头变幻大王旗,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此时的东北,虽由张作霖统治,但也动荡不安,加之日寇又虎视眈眈,百姓的日子比关内好不到哪去。京剧《沙家浜》里有句唱词:“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从清末到解放前,东北匪患严重,绺子帮比比皆是。活不下去的百姓上山为匪,落草为寇的事儿屡见不鲜,当时胡子遍地。就连张作霖和他的一些高级将领也曾是胡子出身。我的家乡桦甸,在长白山腹地,山高林密,没有陆路,胡子、山匪猖獗一时,所以,要想投奔绺子当胡子,简直易如反掌。
五爷出走后第三年腊月的一天,村头一群孩子跑着闹着喊着:“快来看啊,有人骑着高头大马进村啦!”屯子里不一会儿就聚集了很多人,王坤带着几个随从,头带狐狸皮帽,身穿虎皮马夹儿,跨下骑着枣红马,腰间别着匣子枪,威风得很。一看便知是混成了,看架式是回来报仇的。当年栽赃他的于家姑爷闻迅躲了起来,家里老小吓破了胆。五爷的随从冲着于木匠家大喊:“你们不用怕,我们五龙从不欺负弱小。今天回来,是为了清算当年你家姑爷欠下的冤枉债。听好喽,我们在这儿等三天,他三天回来向五龙赔罪,当众说出实情,叫声爷,咱从此大路朝天,各走一边。要是耍熊不回来,可就别怪我们不惯他啦!到时候,我们可什么事儿都做得出来!”
这是五爷当土匪后第一次“荣归故里”。这次回来他给家里带回了许多“干赫(货)儿”,钱是钱、物是物。据奶奶讲,王家从那时起,购买了两条大船,在松花江里跑“围逢”(两条船绑在一起)。我的亲爷做了“走大船”的把头。其他几个哥们也都借了我五爷的光,有的做了拢船工,有的开办馇子坊,王家从屯里的东山沟搬迁到四闸门附近的大坝头儿,家中还养了几个拉纤的。从此吉林南山(桦甸)与船厂(吉林)开始了通商、通航。家乡的人参、貂皮、袍子、马鹿、山野菜等,可以运到船厂的集市上交易变现,居住在南山的百姓,也能用上一些城里运回的针头线脑、洋火、洋布之类的民生之物。这应该算是五爷未曾想到的贡献吧?
百姓们的生活并不因为他们希望和平、安宁,战乱、灾难就不降临到他们的头上。年,“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万骨肉同胞在残暴的铁蹄下呻吟。26岁的五爷王坤目睹家乡故土沦陷,百姓受难,他热血沸腾、义愤填膺,从此不再享受山大王的逍遥生活了,他暗中与“赵小胡”“三江好”“老二哥”“大刀会”等绺子头联络,约定一起带众兄弟歃血为盟投奔“老殿臣”,一起抗日。
这“老殿臣”在东北抗联历史上可是很有一号的大人物。不但中国的历史文献上有记载,日本人的书上对他都有记载。日本每日新闻社年出版的《一亿人的昭和史》就有记述。“老殿臣”叫傅殿臣,是一个颇为神秘的人物,他原名傅学文,吉林永吉县人,年轻时是一个地主家的伙计,因羡慕土匪吃喝自由,就与几个人结伙为匪。在“九一八”事变之前,他的这支绺子依仗着人强马壮,局红管亮,早已横行一时,报号“老殿臣”,有其为吉南八县总瓢把子的说法。杨靖宇年11月作为满洲省委巡视员到磐石、海龙地区巡视工作,将磐石游击队改编为红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并代理政委。杨靖宇采取写信、发传单、派人主动联系等办法,对活动在磐石一带的地方抗日武装做团结争取工作,争取一致对外。年7月下旬,在桦甸县八道河子附近,杨靖宇主持召开了南满反日军联合参谋部成立大会。到会的有七十多位反日武装领导人,一致选举杨靖宇为政委、李红光为参谋长、傅殿臣为军需长。
“五龙”等与“老殿臣”约定,于年11月23日会兵攻打桦甸县城。那天早晨六点钟,城外聚集万余人的队伍,将桦甸县城围得铁桶一般,枪炮声、喊杀声连成一片,按原定作战部署,“五龙”主攻城南,“殿臣”主攻城西,“占山好”(姜振东)、“占北原”(盖长凤)从东北包抄。“五龙”带领队伍强渡辉发河,攻占了守军阵地,攻入县城。这一仗,把守城的伪军和日本兵打得七零八落、死伤惨重,只有少数敌人突围逃脱。“五龙”的部下还没忘记抓来于木匠家的姑爷,并把他押来按跪在五爷面前。那小子哆哆嗦嗦地交待了当年因自己心眼小,嫉恨婆娘曾和五爷青梅竹马一起长大,还总拿他和王家老五比,就想用栽赃陷害的办法,把我五爷送进大牢的事。部下听了要一刀劈了他,被五爷拦住,狠狠地骂了他几句,并教训他说:“原来你是个小心眼儿呀!看你这熊样,劈了你我怕沾了我的刀。今天当务之急是抗日,老子先饶你一命。有种,你给我打死几个鬼子,咱俩就此扯平!”于家姑爷连连磕头:“五龙”在上,小的愿跟随你打鬼子,拿命赔罪,万死不辞!”这于家姑爷,第二天在大石桥守备队援军到来时,他便随队伍撤退了,果不其言,在一次战斗中,他亲手打死了两个日本鬼子,五爷也话服前言,从此跟他恩怨全无。
这次攻打县城后,“五龙”的队伍进一步扩大,桦甸东部的百姓在他保护的地盘上,日子过得还相对安稳些。“东边好”之号就是他经常配合抗日联军阻击日本鬼子的讨伐,保得一方百姓平安才被叫出去的。“东边好”之名也随着一次次胜仗而威震四方。
奶奶常讲:“东边好”的名声在老家大得蝎虎。别看那些伪军平日里仗势欺人,吓唬老百姓,可鬼也怕恶人。
有一次,伪军一个小队听说王家养着四挂马车,就闯进来想抢走马匹当战马,家里当家的大奶奶大喊一声,拿着烧火棍就冲了过去:“我看谁敢动我们,这是东边好的家,不怕事儿的过来!”大奶话到手也到了,一下子用烧火棍叉住了小队长的脖子。经过大奶奶这一镇呼,伪军急忙撤出了院子,再也没敢来王家捣乱。
那年夏天,日本关东军和伪军百余人向五爷盘踞的地盘儿进行疯狂扫荡,足智多谋的五爷巧妙地将日军诱入伏击圈。激战时,五爷发现日军用旗语指挥作战,旗语兵站在高处,摆动两杆小旗,下达日军指挥官的命令,其他日军就按旗语前进或后退、或转移、或进攻,这对五爷的队伍威胁很大。五爷偷偷地移到有效射程,一枪击毙了那个日军旗语兵,随着日军指挥旗的落地,日军随即乱了套,顿时成了没头苍蝇,慌作一团。五爷趁势端起刺刀率领战士杀入敌群,只见他浓须倒竖,怒吼如雷,凭着臂长力大和精熟的刺杀技术,左挑右刺,勇如出水蛟龙,刀锋指处,血溅尸陈,吓得那些素以“武士道精神”为荣的日本鬼子胆裂魂飞,纷纷逃窜。经过一场血战,日伪军尸横山野,逃进桦树林子的两个日军头目也选择了上吊自杀。
电视剧《关东金王》拍摄前,编剧张仲彦为证实一些史实,还特意到北台子乡的朝阳沟采访我健在的奶奶,用以丰富电视剧里的故事情节。
奶奶在世的时候,多次和我们后辈讲起五爷牺牲的那场战斗。那是送五爷尸体的两个“崽子”向六爷讲的,他们一直记在心里。
参加抗联后,五爷都参加了哪些战斗,桦甸史料上没有记载,但民间有一些传说,我在调查走访中还得知我五爷战死沙场的详情。
据说,我五爷殉国地是桦甸县的金沙乡。那一天,天空中雪花纷飞,狂风肆虐,近百的日伪军凭借优势兵力,围攻密营,企图歼灭抗联武装。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早有准备的五爷,给敌人来了个“包饺子”。五爷身先士卒,指挥部下一次次越出战壕,与日伪军拼杀。战斗异常激烈,抗联战士们个个都是好汉,奋勇杀敌。为便于指挥,五爷站在战场上最突出的一棵老树下,敌人的子弹像刮风一样,打得树上的雪挂纷纷落地,但五爷毫不畏惧、镇定自如。一颗炮弹呼啸而来,五爷身边的警卫吓得急忙趴到地上,炮弹就在离老树不远处爆炸。当警卫睁开眼睛时,惊奇地发现五爷竟动也没动,将望远镜稳稳地举在眼前,继续观察敌情,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
敌人被大部分消灭、少部分溃逃,战斗胜利结束。五爷指挥战士们打扫战场,准备收兵,可不幸就在这时发生了。当时,五爷跳上一块大青石,组织队伍集合,就在令旗刚刚举起时,密林深处一个受伤的日军,将一颗罪恶子弹射向了他的头部……“东边好”——这位叱咤风云的抗联“红匪”,身躯重重地倒了下去,鲜血染红了身边的白雪,染红了家乡的黑土地。
当地的父老乡亲念着“东边好”的好,用最高规格的葬礼“火化”了我五爷——把他的尸体放到三间新房里,连房子一起点着。然后,把骨灰用坛子装好,等他的家人来取。王坤一生未娶,也没留下后人。是他两个胞弟用红布口袋去取的骨尸,当时有上千的百姓哭着为他送行。
“东边好”这个威震四方的草莽英雄,成了让日寇闻风丧胆的抗联勇士,英灵化作忠魂护佑着家乡父老和这片面对强权永不屈服的白山松水。
猛戳这里:请您为我(今之号)参加“中国梦书画臻品暨《艺术天成》迎新春民名家邀请展”,投上宝贵的一投票!
作者简介
今之、本名王艳,别署临江簃主人。年11月5日生于吉林省桦甸市,现居吉林省吉林市。
著名画家、吉林省中山书画院院长关鉴先生入室弟子。
进修于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创作基地“朱零中国画传统笔墨言语转换特色强化班”和中晨(山东青州)国际艺术小镇“朱零山水画笔墨语言转换专修班”等。
年6月26日结业于清华美院培训中心美术理论研究与书画创作高研班——朱零山水笔墨语言转换与创作专项研修班。
现任吉林省桦甸市文联副秘书长、中国.吉林苏密古城书画村村长、桦甸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桦甸市政协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吉林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吉林市影视艺术家书画院副秘书长、吉林市北山画院副院长;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中山书画院理事;吉林省政协书画院院士;零界点.朱零山水画研究会吉林分会会长、中国专业人才管理中心清缘书画院副秘书长、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
曾任吉林省桦甸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桦甸市第十七届人大代表。
??
我要投稿
今之您的赞赏??%归作者所有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