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镇“榛果兴”种植合作社采摘现场
近年来,桦甸市着眼推动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高效发展,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倍增专项行动,切实提高村级组织自我保障、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能力,为桦甸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1”个目标定方向。建立市乡村三级发展目标体系,市委书记带队,由组织部、农业农村、乡村振兴、林业、水利、发改等18个相关部门组成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调研组,利用1周时间,深入5个乡镇12个村进行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5次,收集意见建议23条,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全市村集体经济发展总体目标:集中利用3年时间,力争实现收入10万元以上村全覆盖;到年,力争村集体经济总收入提升一倍。各乡镇结合实际,组织专家团、村书记,对所辖村集体经济项目进行反复论证,按照市里总体目标明确乡镇未来3—5年集体经济发展目标。全市个村,逐村明晰三资情况,逐村研究发展项目,确保村村有目标,村村有落实。
“3”类产业作支撑。夯实乡村基础产业,支持村集体发展玉米、水稻、蔬菜等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等上下游产业链项目。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突出发展食用菌、中草药、大榛子、有机蔬菜等特色优势产品,积极承接肉牛、“秸秆变肉”项目。金沙镇引导6个村党组织牵头成立“榛果兴”种植合作社,栽植大榛子苗木6万棵,丰产期每年可产榛果15万公斤,集体年收入30万元以上;二道甸子镇、八道河子镇积极承接万头牛养殖项目,大力发展农牧循环经济;红石砬子镇、公吉乡扩大食用菌、中草药种植规模,建设主导产业特点突出、农民增收显著的“一村一品”专业村。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集体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鼓励村集体发展乡村民宿、休闲观光、农家乐等休闲旅游业,建设服务中心、商铺、停车场等旅游配套设施,发展美丽经济。红石砬子镇整镇推进光伏发电项目,每村平均增收1万元;桦郊乡友谊村花海、晓光村民宿、先锋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激活乡村旅游,年可实现收入百万以上。
“6”个办法强保障。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富民增收办法,以“党组织+”模式,盘活资产扶一批、撬动资金引一批、发展产业强一批、做活服务联一批、文化旅游带一批、物业经济建一批,为发展村集体经济“指航向”。以开展农村“三资”管理专项整治为契机扩源增收,紧盯闲置的村完小校舍和校田地、水库塘坝、“四荒”地等5个具体领域,截至目前清查收回集体资源折合资金万元。力争到年底前,全市村集体资源活化率超过90%。完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办法,推行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发展“秸秆银行”,鼓励集体经济先进村到开发区、其他村投资建设、发展“飞地经济”,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闯新路”。桦甸市“榛果兴”种植合作社、胜收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横道河子乡大地金土豆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组织群众以土地、基础设施、劳动力等入股,构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新型发展模式,由合作社统一开展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联系订单和销售等生产经营服务,形成利益联合体,促进合作社做强做大。优化村级集体经济政策扶持办法,与相关部门反复沟通,出台十个领域百项扶持政策,整合中央、省、市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的50%用于发展乡村产业;在各市场主体登记窗口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注册绿色通道,并安排专人办理接待,实现全程网上办,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强保障”;健全村级集体经济帮扶办法,开展“强村带弱村”“农村党员三带富”、部门“一把手”任包保村“第一书记”等系列帮扶措施,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添引擎”;建立村级集体经济管理办法,组建一支专家团队、建立一套项目档案、制作一本服务指南、制作一套“”倍增行动体系模型,推动集体经济高质高效发展。
“5”项机制助推进。完善责任机制,组建书记和市长任双组长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专项工作组,抽调1名副市级领导和两名乡科级领导集中办公;下设产业发展、政策保障5个项目组,全面统筹推进全市集体经济工作。建立项目规划实施机制,市级专家团定期对每个乡镇集体经济基础业务等内容进行全面培训,指导乡镇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及时帮助解决突出问题。各乡镇专家团也要定期对辖区村集体经济项目推进情况进行调研指导,协助各村制定本村集体经济三年发展规划,尤其对新上集体经济项目可行性进行专业性论证,帮助村级组织精准选择产业项目。多种形式开展咨询服务,指导解决村集体经济项目启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专业问题。强化跟踪问效机制,市乡两级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商解决重要问题,推动相关职能部门紧密协作,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有益指导和有效服务。建立联动配合机制,推动涉农部门密切协作,切实履行管理、指导和监督的职责,因地制宜提出发展模式和思路,及时提出解决办法和政策措施。构建考核机制,引入“赛马机制”,通过月调度、年考核,月月晒清单、年末挂大榜,动态展现各乡镇抓村级集体经济进展和提升情况;出台全市村“两委”干部绩效考评办法,推行“基本报酬+绩效报酬”的结构报酬制,每年倒排10%的村纳入重点管理,作为“不合格”等次,考评结果作为表彰奖励和任用的重要依据。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