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同钱塘潮涌、泰山日出和黄山云雾并称中国四大气象景观。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黛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这就是被人们称为雾凇的奇观。
摄影:中国网邱磊
摄影:中国网邱磊
摄影:中国网邱磊
摄影:央视网颜国良
摄影:中国旅游报陈晨
摄影:中国网邱磊
雾凇本是可遇不可求的自然奇观,然而天公作美。12月10日一早,由中国旅游报社和吉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联合组织的“美丽中国行?冬季到吉林来玩雪”大型采风团一行,就从吉林市每日的《雾凇晨报》中了解到,今日吉林市雾凇岛上的雾凇格外壮观,于是采风团果断调整行程,直奔雾凇岛!
摄影:央视网颜国良
摄影:中国网邱磊
摄影:央视网颜国良
雾凇岛是松花江流域乌拉街满族镇韩屯的一个天然江心岛屿,原名,“卧龙岛”,又叫“珍珠岛”因冬季岛上雾凇树形奇美且厚重持久渐渐成为摄影家创作的名胜景区,被中外摄影爱好者誉为“雾凇岛”。这里松江环绕、百鸟戏洲、古树围抱、江水四季奔流、江面水雾飘渺。岛上树形奇特,沿江的垂柳挂满了洁白晶莹的霜花。这里的雾凇洁白如玉,又格外厚重,雾凇岛的美名由此而来。上万只野鸭鸿雁栖息在岛上,伴着银凇红日,美景最为奇绝。
摄影:旅游卫视徐航
“名不虚传,美不胜言!”来到雾凇岛,第一次看到雾凇的采风团团员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听导游说,当地人有句俗话,欣赏雾凇分为三个时段,即“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夜晚,江面蒸腾弥漫的雾气,慢慢笼罩了霓虹流转的楼宇亭台,恍如海市蜃楼。清晨,湿润的雾气结晶在松花江两岸的树木上,犹如千树万树梨花开,让人在隆冬时节却能领略到春天般的清新气息。待到近午,雾凇轻轻飘落,恍如花仙子款款离去,给人留下无限遐思……虽然没有领略到“夜看雾”的胜景,但是饱览了“晨看挂”和“待到近午赏落花”的奇美,已是不虚此行!
摄影:央视网颜国良
雾凇的美,美在纯洁。当冬天的朝阳冉冉升起,松花江两岸树木的枝条上,缀满了雪白晶莹的雾凇,犹如一朵朵银菊,好似一条条珠链,仿佛一串串玉环,又像一颗颗水晶,和一江碧水相伴,与湛蓝天空相映,把人们带到了粉妆玉砌的童话世界。
雾凇的美,美在神奇。天寒地冻,千里冰封,惟独松花江依旧如春水般川流不息。江面蒸腾弥漫的雾气结晶在江岸的树木、丛草之上,以其玲珑剔透的形态、典雅大方的气度,把百里江岸装扮成了人间仙境,吸引无数游人流连忘返。
摄影:香港商报马丽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承蒙大自然慷慨的恩赐,雾凇会在冬季里一次次地眷顾吉林市的秀水奇山。松江两岸,无论是城市里,村庄旁,山林中,岛屿上,千树万树的雾凇,绵延百里,纵横阡陌,一棵接着一棵,一行连着一行,或是奇崛,或是灵秀,或是厚重,或是淡雅,各具形胜,又蔚为壮观。
“快去拍照吧!”采风团团员们迫不及待的走进这雾凇美景,徜徉在雾凇花的海洋里,让心情放飞,让芳华永驻。
摄影:央视网颜国良
观赏雾凇奇景——吉林市雾凇观赏带
摄影:央视网颜国良
松江路城市雾凇观赏带
摄影:中国旅游报胥波
松花江蜿蜒穿城而过,因风向和江岸走向的不同,不同的时间会在不同的地段形成雾凇。沿江而行,或江畔徜徉,长堤赏凇;或云桥放眼,雾里寻花,饱享眼福的同时体验天人合一的美妙。最大特点是沿江而行,人在城中,身临其境,适合伴着江雾在雾凇下悠闲漫步。
沿市区松花江两岸,包括松江中路、松江西路、松江东路、松江北路。
雾凇岛(韩屯)雾凇观赏带
摄影:旅游卫视徐航
这里距市区约40公里,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在冬天里常常被雾气笼罩,雾凇几乎天天降临此地。这里的雾凇洁白如玉,又格外厚重,持久不落,“雾凇岛”的美名由此而来。野鸭、鸿雁栖息岛上,伴着银凇红日,美景最为奇绝。
在吉林市桃源广场乘去往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的客车,全程约35公里。到乌拉街满族镇可乘坐其他车辆或打车去雾凇岛东渡口的韩屯,全程6公里。到达韩屯渡口乘摆渡即可上岛。
岛上冬天气温一般在-18℃~-30℃,要注意防寒保暖。特别提醒摄影爱好者,要保护镜头,更要保护手。
雾凇岛(曾通)雾凇观赏带
摄影:中国旅游天气网程成
曾通岛距市区约40公里,地势比市区低,冷热空气在这里相交。岛上的树形奇特,沿江的垂柳挂满了洁白晶莹的霜花,江风吹拂银丝闪烁,天地白茫茫一片,有如被尘世遗忘的仙境。
吉林市—双吉—土城子乡—曾通岛。
阿什哈达郊野雾凇观赏带
摄影:中国旅游报胥波
吉丰东线11公里处的阿什雾凇出现频率高。沿江上行,交通便利,树木整齐,雾凇壮观,曲路纵深,形成走廊,最适合旅游团队观赏。
乘33线公交车,在吉林市哈达家居站始发,沿吉林大街各站桩皆可上车,在吉丰东线沿途各站皆可下车观赏雾凇。
北大壶山林雾凇观赏带
摄影:央视网颜国良
一座与城市比邻的滑雪场,一次梦想许久的银色之旅。乘上北大壶滑雪场的高山索道,看到的是一个神话般的雪韵凇情美景。山林雾凇时不时展现着或静或动的迷人风姿,如海市蜃楼,如天上圣殿,置身在披银挂玉、亦梦亦幻的人间童话里,心灵的无限澄澈和自然的旖旎风光交相辉映、浑然天成。独具的特色是,游客可以在雾凇环抱之中滑雪,也可以先观赏雾凇再滑雪。
市区至北大壶滑雪场路程53公里,公路为一级双向4车道,乘车仅需50分钟。在吉林火车站东广场附近可乘直达北大壶滑雪场的中巴。
想乘坐北大壶滑雪场中巴的游客,需要提前定座位
-
红石湖水上雾凇观赏带
摄影:中国旅游天气网程成
红石湖地处高寒山区,但上游的白山发电厂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整个严冬都可以持续发电,所以红石湖冬季水温一般会保持在2℃~3℃。遇低温天气,雾气凝结于两岸原始树丛中,形成举世罕见的雾凇奇观,延绵38公里,形成天然的红石湖雾凇观赏带。
从吉林市出发—桦甸市—红石国家森林公园,全程约公里。
白山湖雾凇观赏带
摄影:中国网邱磊
冬至,湖水暖气上升,凝聚出一个个冰清玉洁的童话世界。顷刻间,银装素裹,晶莹的树挂绮丽多姿,与湖畔群山掩映,幻化出一个奇幻的银色梦境,令人屏住呼吸,静心欣赏这圣洁之美、静谧之美。
从吉林市出发—桦甸市—白山湖,全程约公里。
江滨公园雾凇观赏带
摄影:中国旅游报陈晨
冬天雾凇装扮下的江滨公园,是一个银色梦幻的奇妙景观。园内树木凝结了厚厚的雾凇,棵棵垂柳伸出一条条银色的枝条,在微风中轻轻摆动;株株松树恰似牡丹盛开、腊梅怒放;路边的小草,被雾凇包裹得毛茸茸的,似乎向人们投来企盼呵护的目光。
吉林市临江门大桥(松花江南岸)西行米。
摄影:央视网颜国良
雾凇岛相关信息
:吉林市乌拉街满族镇韩屯
:岛上有不同的农家乐、客栈、宾馆,收费不一,按床位计算价格每人70-80元起价
:每年12月中下旬至来年2月下旬
:从吉林市去雾凇岛有两条路可走:第一条是土城子方向,是沿松花江西岸向北走。在吉林市长途汽车站坐车,行程一个多小时。
第二条是乌拉街方向,在吉林市火车站前公路客运站乘郊线汽车向北去乌拉街,这段路程约35公里,票价4块左右,行驶约1小时;到乌拉街后再乘蹦蹦车(三轮摩托车,票价要事先讲好,一般每人5到6块,雪天要再加1到2块)到韩屯,这段路程约5公里,行驶20分钟。
:可走吉林市—哈达湾—九站经济开发区—双吉—土城子—曾通村
:松花湖风景区,乌拉古城遗址
冰雪世界的大门已经打开,欢迎全国的摄影师前来参加。
我们的通行证就是这些:
1
长焦镜头与广角镜头
雪天里的场景往往很宏大,基本上是白茫茫一片,因此在镜头的使用上,可以带一款长焦镜头,一款广角镜头。年加拿大冰雪极光摄影指导石永亭老师,被誉为中国的“冰雪王子”,他最钟爱的镜头,就是-mm焦段的镜头,这款镜头可以用来拍摄远处让人心动的角色,很好地压缩广阔的场景,以及拍摄冰雪细节。而广角甚至是超广角镜头,可用来增加形式感,使场景更宏大。当然如果是拍摄冬天人像,依然还要带着那些定焦大光圈镜头。
长焦镜头可以很好地压缩大场景。
广角镜头让画面极具冲击力。
2
遮光罩和偏振镜
偏振镜CPL最好带上,方便拍摄水下物体和白天增饱和度。另外就是渐变灰镜,可以方便日出日落的拍摄,最好还能带上降10档灰镜,可以将稍亮的流水拍成如丝的雾状。
3
电池
带多少呢?到底带多少呢?3-4块吧!气温太低,电池的消耗速度会比正常快得多,解决方法就是:要多带几块备用电池,并且保证备用电池也保温。保温的方法五花八门,除了贴身携带,也有不少影友巧妙利用暖宝宝进行保暖呢(贴在相机的电池处)。
4
液晶屏贴膜
相机的机背液晶屏幕一定要贴膜,此外,准备一些创可贴贴上鼻子或者用其他方式保护鼻子,否则,在低温下取景时,鼻子贴到液晶屏幕容易揭下一层皮(专家建议尽量采用液晶屏实时取景)。
防护工作要做好
拍到好片固然重要,小编了解大家追求艺术的心,但是我们更希望各位摄影师保护好自己,还有机器~
1
小心水汽!
当从室外回到室内的时候,室内温暖空气中的湿气会凝结在镜头内部和相机感光元件的表面上。镜头会被湿气完全盖住,相机里感光元件和机械及电子元件也会被水渍和霉菌破坏。因此,防水防湿非常重要,在进入室内之前,可以用防水袋把相机包起来,进入室内后也不要急着把相机拿出来,应该等相机温度回暖,不易凝结水汽后再拿出相机。此外,最好随身携带能去除机身镜头水汽的工具,所以一块大的镜头布很重要。
千万不要用塑料袋包裹器材,普通塑料袋不耐低温,在严寒天气里会变脆易碎,不具备防水功效!
2
小心静电!
由于冬天干燥和所穿衣物的原因,会随时产生静电。一般来说,液晶屏和存储卡是最容易受到静电侵害的部分。静电可击穿液晶屏幕,对于存储卡来说更是如此,单薄的SD卡片并没有什么保护措施,损坏的概率比较大。不过,解决的办法也十分简单,只需要容易导电的东西(如金属,不过一定要带着手套摸),导走身上的静电就好。另外,单反机身的手柄都有橡胶或仿皮处理,也可以防止静电对相机的损害。
文字:仇鸿鑫
编辑:邓敏敏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