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甸农村,把吃喜宴叫“坐席”。曾经,一家办喜事,全村人坐席,上至“拄棍儿的”,下至“淘气儿的”,一个不落,这是由来已久的习俗。
东北传统坐席场景
同样是坐席,由于年代的不同,席的品质大有差别,盘点50年间的乡村宴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六十年代大碗汤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坐席其实就是喝汤。一般是四个汤,条件好一点的人家做八个汤,俗称“四条腿、八条腿”。主要有鸡蛋甩秀汤,干豆腐丝汤,过油土豆片汤,过油粉条汤,过油大豆腐块汤,肉丸汤等。这些汤都用粉面子(淀粉)勾芡,很稠,入口香香滑滑的。肉丸汤是最硬的一道菜,要最后上,说是肉丸,实际上是用高粱米面兑米饭和少许白面油炸而成的,每个人最多能捞到两个。肉丸不上来,坐席的人即使肚子喝得“咣当咣当”响也不肯撂筷。主食吃的是用大缸焖的高粱米饭。用缸焖饭是个手艺活,稍有不慎,不是糊巴就是夹生,能担此重任的,一个屯子里只有那么几个年长的女人。
七、八十年代家常菜
七十年代以后,大碗汤就逐步退出了喜宴桌面,黑红的高粱米饭也变成了红白相间的二米饭。虽然不喝汤了,但吃的仍然是家常菜,黄瓜、土豆、萝卜、芹菜、辣椒齐上阵(夏天是青菜,冬天是干菜),连拌带炒,只要凑够十个、十二个或十四个菜就行,如果办喜事的东家菜不够,就挨家挨户去求要,多有多给,少有少给,都是捐献,没有论价之说,一家喜事,众人援助。那个时期农村喜宴的费用并不是很大,买几斤猪肉,杀几只公鸡就可以操办的很好,只是有一样比较个别,那就是新亲和“大帮客(读qie)”待遇不一样,新亲要多两道硬菜,还有啤酒和汽水,“大帮客”则没有。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末。
九十年代“二四顶”
九十年代农村喜宴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家常菜根本上不去席面了,食材绝大部分是买来的,形式也十分讲究,或“二四顶”或“四四顶”,既“四凉四热二熘二挂浆两个大件”十四道和“四凉四热二熘二挂浆四个大件”十六道,大件是鸡、鱼、扣肉(肘子)和四喜丸子。四喜丸子是用瘦肉和白面油炸的,但也有用四个鸡蛋过油敷衍的,形式重于内容,虽为“大件”,实属最廉价的一道菜。这时坐席的人没有了“特殊群体”,一视同仁,啤酒饮料管够儿喝。
新世纪一条龙
进入新世纪以后的十几年里,农村喜宴形式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仍在“二四顶”和“四四顶”的“框架”里徘徊,只是在质量上提升了档次,增加了海味,再不就弄出个新名堂,如上个大猪头,意为“有头有脸”。
《有头有脸》摄影/朴文河
而实际上,这十几年里,农村宴席在操持的社会化程度上则向前迈出了史无前例的一步。以前办喜事靠的是大家帮忙,借碗借筷借桌借凳,把全村子的餐具都集中在一起,事后再挨家送还,非常麻烦,又不卫生,还时不时弄出差错闹出纠葛,叫帮忙者里外不是人。这就有聪明人从中看到了商机,做起出租生意。开始只限于出租餐具,后来又包括了厨具和移动大棚。因为厨师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经过几番整合,他们就成了这个市场的主导者。生意自然很红火。
《火红的生意》摄影/朴文河
由于农村人口逐年减少,再加上年轻人都不愿意干油油腻腻的活,累得不轻还没有报酬,所以帮忙的人是越来越少,出现了“帮忙危机”。于是厨师又把业务扩展了,自带服务人员,烧火、砍菜(往盘子里盛菜)、端盘子、撤桌、刷碗,所有的事情都包了下来,一条龙服务到底。现在农村很多地方,办喜事只要把桌数、标准和价钱跟厨师讲妥,事主就什么都不用管,连买菜都由厨师代劳了,当甩手当家的,省心省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观念的改变,催生了一个特殊的行业。
新世纪的农家婚宴
摄影/朴文河
50年间的乡村坐席,见证了农村五十年沧桑巨变。
编辑│黄杰堃
《辉发河周末》投稿邮箱:
qq.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