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霖,原名罗永正,字直方。1904年10月18日出生于四川省新都县桂湖乡督桥河村。幼年入私塾,其后读小学、中学,1923年在成都联合中学毕业。1924年考入四川陆军讲武堂,1925年结业后,在四川杨森部任少尉排长、上尉团部副官。为救国救民,1926年12月30日在夔府上船脱离川军,只身赴武汉投奔北伐革命军。1927年1月考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宣传员训练班学习,半个月后,任政治宣传员。1927年4月随军北伐河南,攻克开封后,6月中旬离开封,下旬回到武汉。7月1日经四川讲武堂同学、共产党员刘力劳引荐,到贺龙部队暂编二十军任特务营第一连连长(即警卫连),1927年7月19日黄霖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1日,黄霖参加了震撼中外的“八·一”南昌起义。1937年11月,黄霖到达延安后,曾任中共中央机关总务长、马列主义学院研究室支部书记、中共中央秘书处材料科长、鲁迅艺术学院院务处长、中共中央管理局副局长等职。
1945年东北光复后,蒋介石企图抢占东北,挑动内战。党中央决定派大批干部随军进入东北开辟革命根据地。同年10月,黄霖随干部大队千里跋涉,赴东北工作。1946年3月长春第一次解放,黄霖任长春市东荣区委书记。5月22日我军撤出长春,黄霖随省委转移到蛟河,6月初派往驻桦甸县江东根据地的中共吉南地委工作。
黄霖到达吉南根据地后,中共吉南地委书记杨尚奎组建以黄霖为政委、李晓林为队长的西进支队去磐石境内寻找撤退时失去联系的磐石县委。并指示黄霖,如果找不到磐石县委,就任他为磐石县委书记,就地坚持斗争。6月中旬,黄霖率105名干部战士从桦甸县夹皮沟出发,渡松花江后奔磐石的黑石,又渡辉发河,终于在江南找到了磐石县委。他把来意说明后,又接受磐石县委书记雷鸣玉的建议,去辉南县委联系磐、辉两县联防问题。黄霖不顾个人安危,只带一名警卫员,一名饲养员,经过一个土匪出没的地区到了辉南县,但因辉南县无力联防,他只好回磐石县委作交待。7月末,黄霖根据地委指示回到桦甸,不久,吉南地委决定其去桦南任桦南工委书记。
桦南在桦甸县东南部山区,是吉林省后方东满与前方南满的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控制桦南,北可牵制国民党军队袭击,南可保护前后方通道的安全通畅,东可作为江东根据地的屏障。1946年9月,中共吉南地委决定在此设立中共桦南工委(县团级),领导桦甸二区和靖宇五区(那尔轰区)两个区,并成立了桦南游击大队。
9月初,黄霖到桦南任工委书记并兼桦南游击大队政委。当时桦南地区土匪猖獗,敌军骚扰,人心恐慌,情况复杂。为了站稳脚跟,开展工作,黄霖到桦南后,首先抓了政治思想工作和干部训练。他在工委所在地那尔轰一连办了四期党员、干部、民兵和积极分子训练班,每期一周左右,50—60人,多者一期上百人,黄霖亲自讲形势、任务、党的政策和革命道理。他还把训练班的青年组织起来,配合游击大队打敌特。
9月下旬,驻县城的敌军两个营在公吉乡保安队的配合下向桦南发起进攻,占领了治安村后,抓民夫,修工事,准备长期固守。为了消除危害,拔掉这根钉子,黄霖请示地委、军分区,在七十一团的配合下,指挥游击大队向治安村发起反攻,敌人伤亡惨重,狼狈逃回县城。此后,国民党军队再也没敢进犯桦南根据地。
黄霖率桦南党政军人员,经3个月的艰苦工作,终于在桦南站稳了脚跟。随后,根据斗争形势,黄霖提出“放手发动群众,加强武装斗争,建设桦南根据地”的工作方针,并在全地区开始了一系列建设根据地的工作。加强区、村政权建设,组建农会、妇女会、儿童团,发动群众生产自救,支援前线等等。桦南的工作取得了初步成绩,农业取得较好的收成,群众交公粮达32万斤,超额完成了任务。
1947年初,我军接连收复敌占村镇,吉南部队配合桦南游击大队不断主动出击,歼灭小股敌人,整个桦南形势日趋好转。4月,夏季攻势开始,我军主力部队横渡松花江,陆续收复失地。6月,桦南游击大队、吉南军分区教导队攻占桦甸城东的公郎头、高丽帽子、煤窑西山等敌据点,桦甸县城陷于孤立。国民党桦甸县县长邓世松率县政府、县保安大队弃城逃跑,桦南游击大队北渡辉发河进驻县城,黄霖也随后进入县城,任中共桦甸县委书记。
经过战乱重新收复的桦甸县,百废待兴,工作千头万绪。黄霖在县委会议上提出了加强区、村政权建设,支援前线和肃清残匪三项中心任务。黄霖在县委工作会议上讲了群众路线及工作方法,强调下乡要紧紧依靠群众,要注意群众的呼声和情绪,要关心群众的疾苦,同时在生活上要艰苦朴素,与群众同甘共苦。会后,县委派出大批干部下乡围绕县委提出的三项任务开展工作。
9月,根据中央1946年“五四”指示,桦甸县委领导全县开展了清算斗争和分配土地运动。黄霖在工作中认真贯彻中央指示和党的方针政策,对地主、富农、中农强调区别对待。
《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后,桦甸县委于1947年11月召开了第三次群众工作会议。黄霖在会上作了报告,强调既要“相信基本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又要“教育贫雇农,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要十分注意掌握政策。会议结束后,县委抽调100名干部,组成两个土改工作团,到三个区搞土改工作试点,黄霖亲自担任金沙、大勃吉两个区的工作团长。到农村后,黄霖到苦大仇深的农民家访贫问苦,召开座谈会,了解农村阶级状况和农民要求,指导工作的开展。点上的土改结束后,黄霖把在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选到各级领导岗位上,不仅培养造就了一批干部,也为全面开展土改工作奠定了基础。为了提高农村干部的政治觉悟和工作能力,县委还办了干训班,黄霖亲自在干训班里讲课。
桦甸县的土改工作,在以黄霖为首的县委领导下健康地发展时,不料城关区发生一起“王家纸坊事件”。事件的经过是:我东北民主联军第十纵队团政委黄佑陵带伤病员于1947年10月到城关区小业主经营的王家纸坊疗养,王家对黄照顾很好。土改开始后,城关区土改工作队要斗争小业主王世明,黄佑陵政委表示不同意,同工作队发生分歧。城关区区长邱子玉要求县大队派人将黄佑陵政委请到县委来谈一谈,黄霖同意了。县大队人员到王家后,黄政委的警卫员误认为是县大队要抓黄政委,拒不开门,并向县大队人员开枪,县大队的战士也开枪射击,对射中黄佑陵团政委不幸中流弹身亡。事件发生后,引起了部队伤病员的不满,有进一步激化矛盾的迹象。为迅速平息事件,避免矛盾的扩大和激化,黄霖一面亲自安排料理黄佑陵政委丧事,医院向部队伤病员检讨。同时还向地委、省委呈送了检讨和情况报告,请求处分。黄霖同志在这起事件中负有重大领导责任,但他敢于承担负责,主动检讨过失,显示了一个共产党员正直坦率的襟怀。1948年1月,省委决定给黄霖撤职处分,调他到中共吉林省委负责编辑党内刊物《斗争》。1948年8月,黄霖担任中共吉林省委副秘书长,1949年3月,随进关干部大队南下,任干部大队秘书长。
1949年5月,黄霖回到江西省南昌市,任中共江西省委委员、南昌市委书记、南昌警备司令部政委。1953年,他调省委工作,历任江西省委党校校长兼党委书记、省委常委、江西人民委员会交通办公室主任、江西省委交通工作部部长、副省长兼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十年动乱期间,黄霖同志遭到林彪死党和“四人帮”的残酷迫害,被诬陷为“叛徒”,长期遭到非法关押和摧残,全家也受到株连。但他始终坚定信念,坚信党的干部政策,振作精神,保持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忍辱负重,等待“尘埃落定”一天的到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中央的直接关怀下,黄霖同志的冤案终于得到了平反,恢复了名誉。他精神振奋,刻苦学习,不顾年迈多病,积极撰写革命回忆录,由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了他的《从武汉到潮汕——贺龙的警卫连长随军见闻》,为党的事业竭尽了最后的一点余力。
由于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战争,敌人牢狱中的摧残,全国解放以后,黄霖同志仍然是长期高负荷工作,这些都严重地损害了黄霖的身体健康,以致身患多种疾病。1985年10月13日,黄霖终因心肌梗塞抢救无效于北京逝世,享年81岁。
来源:《中国共产党桦甸历史(第一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